天才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全球化加速了“四大转移”:权力大转移、人才大转移、财富大转移、观念大转移。
在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的世界里,未来只属于“有想法”的人。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企业界一直都在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这条“阿里阿德涅的彩线”,它正是一条经营智慧的线索、一条让你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线索、一条促进你奋然跃起的线索。
经营智慧首先是经营创新,经营创新首先是经营我们的思维方式。
一些研究创造过程的专家学者认为至少有八种思维方式把天才与常人区别开来。
这八种思维方式是:不能遏制的创造激情;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天才从相对立角度思考问题;天才进行独创性组合;天才设法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天才善于比喻;天才对变化有所准备;天才使自己的思想形象化。
由于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商业企划这些创造性活动中,这八种思维方式往往是同时并举互为作用的。
历史上那些科学巨匠与艺术天才,他们首要的思维策略即在于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类似达·芬奇、爱因斯坦、弗洛依德这些杰出人物的一个共同特点,就在于他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所遭遇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同样如此,在全球市场上,众多的商业天才,诸如钱德勒夫人、泰德·特纳、迈克尔·戴尔、杰夫·比克斯,他们创造出此前消费者并不知道的市场。
不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这些天才人物都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觉得,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就会不停的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以重新构建这个问题。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对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旨在找到与传统方法不符的细节,以便发现一个全新的视角。
而沃尔玛公司、戴尔公司这些企业则以全新的视角,开发出某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商业模式。
中国为何创新滞后,关键在于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往往从传统的视角出发,深陷“复制性思维的辖区”。
我们不妨来看看,从最传统的农业直至最前卫的电视媒体,它们行当截然不同,操作者的层面在文化教养、社会地位等等的方面其相差又何止十万八千里!但就是这样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模式却都基本一致。
比如说,像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自古以来,精耕细作就是传统农业的宝典。
但是,现在发现犁地也会损坏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侵蚀。
而且,不用犁翻耕的土地在总体上也有益于地球生态环境。
因为,未翻耕的土地,可以紧紧地控制住碳,否则当有机物腐烂时,碳就会跑到空中形成二氧化碳,如果一公顷土地不耕地,则每年可以吸收一吨碳,这样可以使土地成为扼制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
但是在传统观念左右着我们的这个行业里,一家一户仍然热衷于精耕细作,非如此不足以体现由祖宗流传下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直到今天,我们看到数百万拉丁美洲人已不再用犁翻地的时候,人们依然故我,深翻不辍。
再来看咱们的电视,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拥有4千多家电视台,此外尚有五、六十家卫星电视台,在数量上占全球第一!但是,它们做的是只要一个台就能做好的事。
一个节目主持人可以客串数十家电视台重复主持内容相差无几的节目;一部电视剧在多家卫视台于同一时间上映,并可在全国轮流日复一日地播下去;一种样式的电视剧(“金大侠” 、“琼阿姨”或是涉案剧)可以一直演绎下去;同一首歌,可以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唱下去;一台晚会形式可以自我叫好一、二十年传承下来……它们在赚取大把广告费的同时,正在大肆浪费国家资源。
如果千家万户的农民干同样的事还能创造价值的话,那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干同样的事,除了制造傻瓜观众而外,还能创造什么价值?我们是否该质疑当代的文化精英们,谁该为我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负责?谁又该为我们的奢侈性浪费负责?正是因为政府与企业都习惯于“复制性思维模式”,导致今天的中国成为产值大国利润小国。
从第一产业直至第四产业,我国有一百多个产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诸如产值第一的钢铁、第一的钟表、第一的服装、第一的鞋业、第一的茶叶、第一的瓷器…以及等等的第一。
而在利润排序上却在充当垫底的角色。
以产值第一的鞋而论,2001年出口40.72亿双,价值100.96亿美元,每双平均不到2.5美元。
每年仅出口美国即达14亿双,可是还换不回一部“泰坦尼克号”。
但愿2004年西班牙的烧鞋事件,能把中国制鞋业的老板们从“复制性思维模式”的陷阱中烧将出来。
复制性思维方式,从单一的固定的角度看问题,乃是一种“死本能情结”;从多角度研究问题,则是一种“生本能情结”,它主导“创新性思维方式”。
从多角度出发研究问题,乃是“创新性思维”的开始。
美国的金门大桥变道创意就是一个显例。
1937年金门大桥建成后,堵车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倒变得更加厉害了。
管理部门为此花数千万美元向社会广泛征集解决方案,结果,中奖的方案却是出人意料的简单:把大桥中间的隔离栏变成活动的——根据上下班的人流去向,规定上午向左移一条车道,下午向右移一条车道。
结果堵塞的问题迎刃而解。
显然,桥是“死的”(它不可能随意加宽),而换一个角度,人是“活的”,我们可以把固定的车道变成“活动”的车道。
此法后来在世界各地广为应用,效果都很不错,上海四平路的堵车问题就是借鉴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
换个角度看——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
1974年美国自由女神像除旧翻新,清除下来的垃圾堆积如山,当时政府公开招标清理堆积的垃圾。
因为纽约州对垃圾的处理规定十分严厉,弄不好不仅不能挣钱,还可能招致环保部门的投诉,许多运输公司都望而却步。
其时正在法国旅行的麦考尔公司董事长闻讯当即赶赴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面堆积如山的废铜烂铁立马签字揽了下来。
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来的灰尘都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
这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走出来的犹太人让这堆垃圾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硬是把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万倍——实现了28年前父亲为他设定的目标。
1946年,麦考尔随父亲来到美国,在休斯顿做铜器生意。
一天,父亲问他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麦考尔说35美分。
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事实上,换个角度去思考,人人都可以是“戴尔”。
戴尔本人曾经一再说,“要想做到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去思考,你不一定是个天才,甚至不一定非得是高学历的专家。
”事实上,他自己就是一个大学肄业生。
关键是你得摆脱“复制性思维”定势。
据说中国清代有个叫叶天士的名医,一次,他在诊治一位红眼病患者时,发现此人为眼疾而忧心忡忡,即说,阁下的眼疾只需吃上几副药就行了。
但阁下的脚却会在七天后长出一个毒疮,弄不好则有生命危险。
那人一听,大惊失色,急急询问疗疮之法…叶天士嘱其连续按摩脚底七天,并付与其一款祖传秘方。
那人千恩万谢而去,回家后按大夫所嘱不敢稍有懈怠,果然七天后脚上没有长出毒疮,而他的眼疾也好了。
当他前去道谢时,叶天士道出了真相,原来那脚下长疮是哄他的,意在分其心而已。
颠覆传统,换个角度创新机会多——芭比娃娃创新玩具业。
钱德勒夫人创造芭比娃娃,就是因为她换了一个角度,把历来任由孩子捏弄的“娃娃”塑造成与儿童心灵有约的“偶像”,因而改变了某种传统玩具在人门心目中的地位,也因而创造出新的“卖点”。
1959年,美泰玩具公司濒临破产,其时,公司创始人露丝·钱德勒创造了一款以她女儿名字命名的成人型娃娃——芭比。
在股东们一片反对声中于纽约上市,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年就卖出了35万个。
此后,又不断遭到女权主义者的抨击,露丝也于1975年被排挤出公司。
但是,历时48年的芭比,在150个国家售出10亿多个,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以上(1998年创下18亿美元的记录)。
芭比也随之而成为某种时尚文化,它被公众评为“60年代美国人最希望记住的15个主题之一”。
此后,各国玩具公司纷纷仿效(或追随、或反对),就像“可口可乐”、“哈佛经典”、“好莱坞”一样,“芭比”也成了行业的代名词。
目前,在全球范围,芭比娃娃以每秒售出两个的速度雄踞行业榜首。
据统计,一个美国女孩平均拥有8个芭比娃娃、意大利和日本各为7个、法国和德国各为5个。
虚拟人物,竟然成了大众偶像、甚而是“大众情人”。
为了把“人物形象”激活,芭比娃娃每年要添置120套新装。
据不完全统计,为了给芭比和她的朋友做服装,截止1999年,在过去的40个年头里共用了10万公里料子,为她缝制的各类鞋子总计10亿双之多。
这个虚拟人物,扮演了明星、歌姬、医生、护士、教师、模特、空中小姐、嬉皮士女郎、赛车手、运动员,直至牙科医生等70多个角色,从孩子的玩伴转而成为大众偶像。
它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能吸引消费者共同创新产品,不仅孩子们情有独钟,连成人也都成了狂热的追随者,从而使这个虚拟人物成为“大众情人”。
一位名叫芭芭拉的美国女郎,自称能与芭比的灵魂沟通,并出版一份通讯来报道她们之间的对话,据说芭比的第一句话是:“我需要尊重。
”一位英国女孩,为了使自己像芭比,曾先后做了12次整容手术。
今年48岁的芭比何以能永葆青春?关键在理念创新,经营者一反传统,变玩伴而为偶像,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
为了保持活力,他们创新组合营销新思路,每年都要推出12~20个系列。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该公司设计出不同的“版本”,有大众一族,也有精品系列,甚至还推出经过编码限量发售的“绝版”。
由于设计有新意,尽管售价不菲,“绝版”的造型一时间成了争相收藏的珍品。
现在,收藏各类芭比版渐渐成了时尚。
台湾有一位30多岁的小学男教师,他在1999年于台中逛百货公司时,看见新上市的“薇拉王新娘芭比”,被它的精致、华丽的造型所打动,由此开始收藏了近百个各种版本的芭比娃娃,都是限量版或超限量版。
其中包括有花语系列、模特儿系列、复古系列、艺术家系列、世界系列等。
其中最精致的一款系列,价位高达新台币两万多元。
芭比娃娃所以能风行世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实施的系列营销。
尽管单个产品也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如果没有“众星拱月”、如果没有“绿叶相映”,消费者很可能会出现“审美疲劳”弃之而去。
因此,如何不断地保持主打产品的“新鲜度”乃是营销新课题。
而美泰公司围绕芭比娃娃所实施的系列化运作,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其重要的是,系列化运作使之找到了比单一产品多得多的新营销点。
比如说,他们不仅为芭比设计了多重身份造型,还以“她”为核心创造了众多的人物系列和动物系列。
作为系列的芭比家族,她有男友“肯”,而后有许许多多的亲戚朋友,包括32个男友、12个亲戚、和38种动物…于是便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作为卖点,创意小组围绕芭比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事件,她一会儿宣布与表哥“肯”订婚,一会儿又宣称她决计与“肯”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