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案(1)

教育学教案(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什么是教育一、什么是教育(一)词源中的“教育”“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参见P.4)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此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学者眼中的教育★教育在顺境时是点缀,在逆境里则是避难所。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我把教育定义如下: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

“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

”(科学家爱因斯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学习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

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对个体施加过影响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校学生、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1)教育目的(2)教育内容:课程和教科书(3)教育途径(4)教育方法(5)教育手段(6)教育环境(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育影响(教材)和学习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

教师的这种在两端之间“亦此亦彼”的中介作用,使教材有可能通过教师这一环节过渡到学习者那里去;而学习者又可能通过教师的中介去同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接触。

从这一点出发,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深入到教材中去,仔细钻研教材,并通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等为教材知识的转化提供服务;其次,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习者,掌握他们的学习现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别等等。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教育影响起到的是桥梁作用。

教育影响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它必然蕴含着教师的目的、意愿和个体特有的方式。

而且它作为作用于学习者的一种现实力量,要引起学习者预期变化,必须服从和蕴含着学习者认识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种中介,连接教师和学习者的关系,使学习者在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又沿着教师的意志所规定的方向发生变化。

3.学习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师的对象是学习者,学习者的任务不是单纯接受,也有创造。

所以,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要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习者的个性特点。

教师的意志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转化为学习者意识的,它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习者的主观世界中去,这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包括了教师的活动,也包括了学习者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

因此,教师的活动一定要与学习者的主体活动相联系,教师所施加的影响一定要成为学习者活动的手段和对象,这样的教育影响才会起作用。

教师是无法超越和脱离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而为所欲为的,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必须以学习者为中介和依据。

综上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法]利托尔诺:《动物世界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人民的教育》:教育从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简评: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否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教育的社会性是不对的。

3.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史教科书》: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简评: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头脑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有意识的本质决定的。

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是错误的。

人和动物的直接区分: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动物的“教育”与人类教育区别:①前者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后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②动物没有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发达,活动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③动物教育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人类进行终身教育。

总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4.劳动起源论(1)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产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一)原始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相结合2.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3.受教育权平等(二)古代教育特点: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具有阶级性、等级性、保守性、象征性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个别教学)4.发展缓慢,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萌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庠、序、校、学、辟雍、瞽宗、怑宫●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内容:“四书”、“五经”●唐代: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为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西欧最早的是雅典的弦琴学校●西欧:宫廷学校、骑士学校、教会学校●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教会学校教“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封建主学校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西欧教育内容另一鲜明特点:宗教思想渗透各学科中,神学处于“王冠”地位●西欧奴隶社会中,斯巴达重视A、军事体育B、体操训练C、文雅教育D、文法教育 [ ]●雅典:“文雅教育”之源,注重音乐、哲学教育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特征:1.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2.教育内容的古典主义,方法是记忆、翻译和分析3.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4.教育对象和目的贵族性四、近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5.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表现“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3.教育生产化:两种形式:①产学合作;②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如“硅谷”4.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教育民主。

表现:①教育普及化;②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③教育内部的民主化;④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重要阵地5.教育国际化(全球化):民族的、狭隘的─→全球的6.教育现代化:表现:①教育观念现代化;②教育功能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手段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表现:①教育研究多元化;②办学形式多元化;③教育的文化背景多元性;④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⑤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8.教育信息化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论》(1965)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1972)加以论证,开篇之首: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教养完善的人。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

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讨论】终身教育得到认可的原因:1.科技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2.人口增多使求学者渴望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求知识的获得;3.现行学校的种种限制使终身教育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形式;4.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智力投资,改变人口素质的需求,使人具有广泛的生产土壤。

5.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使教育成为可能。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形式:混合—→独立—→发展内容:不完善与不科学—→科学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一)萌芽阶段1.孔子(B.C.551—479)《论语》汇集他的关于哲学、政治、愉快教育方面的言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