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学习讲座讲稿肖海源一九七六年九月再重印前言中医诊脉理论,以内经、难经为主,伤寒论平脉很详,金匮要略言脉,散见于各章节中字字精切,它的发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研究,取得重大的成就。

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科学来充实它的内容、说明它的本质。

直到毛主席领导,才指出要提高水平。

而中医工作者,过去不免受着自己的世界观和技术经验的影响,认识上是各有出入的。

现在要整理脉学文献,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有一定困难的,领导要我谈谈中医脉真的体会,只就前贤要旨和时贤资料,举其大要。

在诊断中是结合望、闻、问等诊法来掌握客观症状,以诊脉来测知体内的活动情况,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致病因素、病理机转及安危吉凶等,深知要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就必须从理论上去不断钻研,从临床上去细心体认。

我把脉诊的有关问题简介如下:一、概论1、含义:中医重视脉诊,前贤著述,理论很多,历代积累的经验尤富。

所谓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指出脉是储藏血液的。

灵枢决气论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是行气血的,肯定了脉的意义。

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

如果能正确掌握这个脉法,对于视生死、别吉凶,临床上的切诊,必起到很大的作用。

切诊是很精巧的技术,素问说:“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说:“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说明病状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脉象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与素问说:“心之合脉也······”的理论结合,而知脉象的变异,就是五脏六腑的反映。

从而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依凭它来诊断错综复杂的疾病,就必须从经验证实的理论去钻研,再到临床上去体会理论,自有可靠的成就。

2、源流:内经取气口作脉,以侯人迎的动气,难经推明十变,脉经演成十卷,脉学灿然明世。

南齐褚登论脉,倒置五脏,已经谬妄,赵继宗以脾胃剧中,为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气口,未见其奥,未考亭锥内经求遍身,未达其专,濒湖、世材就前人流传演成诗句,叔和而后,幸有传人,发明了内、难、脉经的意义,而有议其未得平脉诀,失内经平人顶脉之旨的,清代迄今,逐渐深入,比较系统,值得研究。

3、部位:今世通行的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诊脉方法,最为切要,其理源于内经,(共31篇、素21、灵枢10),其说具于难经的(见首篇),郭长杨取丁国用密排三指的切法加以解释,但医师的指有肥瘦,患者的臂有长短,未落定论。

经分尺寸,必有一定的处所,千金说:“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得。

与经藏相合,王叔和亦已说过。

鱼际至高骨······才后尺前为关,朱子识脉决浅漏,而能直指高骨为关,分其前后。

不知叔和已就关分为尺寸阴阳的部位,先得难经奉旨,所谓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的一寸,而寸以名。

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淆,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说直捷。

4、诊法:古有遍诊法和寸口法。

遍诊法,即颈动脉的“人迎”,和桡动脉的“寸口”,以及胫前动脉的“趺阳”。

难经以“寸”专重“寸口”。

张仲景说:“观今之医······按尺不及寸,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亦息,不及五十······”。

是遍诊法在后汉尚未全废。

吕广注难经说:“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把遍诊法的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关前一分的地位。

王叔和作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象而不涉及其他,使寸口在脉学上独立,遍诊法几乎全废了。

虽由封建社会束缚,而脉学仍进一步发展,是演变的自然现象,由于桡骨动脉比较浅,易于触知,波动低昂,交易分别,人迎、趺阳,脉管较粗,区别困难,诊断上市容易理解的。

现在中医师日常诊脉,使用寸口,但有时还结合遍诊法,利用人迎看期门的波动情况。

如患者病危,寸口脉微韧欲绝,或韧弦而劲,生机索然,也有并诊趺阳是否存在以断吉凶。

所以遍诊法还有存在的价值。

寸口脉的种类详略,前人已有差别。

据内经素问所载:“大、小、滑、涩、浮、沉、迟、数、紧、急、缓、坚、散、弦、长、弱、韧、虚、实、代、短二十一种,仑公传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的各和数目,与素问相近,王叔和的脉经较多,即:“浮、沉、迟、数、微、韧、散、紧、弱、滑、涩、动、缓、软、结、促、代、洪、伏、虚、实、芤、革、弦”等二十四脉,为后世各家所祖述。

唐孙思邈仍叔和之旧,但改“革”脉为“牢”脉,经曰“浑浊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决则去数,散二脉,加长、短二脉,仍为二十四脉。

通常所谓二十八脉,出李士材“诊家正眼”。

历代医家根据临床依据,不断增加,由简而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迟、微、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韧”为九道,不无可议处,如:“浮、沉、迟、数”为诊脉四大刚,脉诀竟去掉“数”字,前人认为其谬实甚。

应就李频湖、李士材27字外,增入“大”脉,足为28脉,然病无定情,脉不单见,学无头绪,指下茫然。

滑伯仁以“浮、沉、迟、数、虚、实”为六纲,陈修园以“大、缓”加入成八纲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并有谚语,以便掌握,足资参改。

5、定侯:六部的脉侯于“寸、关、尺”。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左寸以侯心(内膻中),左关以侯肝(内鬲胆),左迟以侯肾(内腹中),右寸以侯肺(内胸中),右关以侯脾(和胃),右迟以侯命门(外肾内腹中)”。

说明六部各有所属,又以脏腑、表里分内外侯,左:寸(心、小肠)、关(肝、胆)、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关(脾、胃)、尺(肾、命门)。

前人认为这《难经》是比较正确的。

脉经以命门为三焦,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又以右寸后肺、胸,左寸侯心、腹中,右关侯脾、胃,左关侯肝、鬲、胆,两尺侯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右以三部侯三焦。

又有九种定位法,叫九侯。

“寸、关、尺”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侯。

滑伯仁说:“诊脉之要有三:一曰举,二曰按,三曰寻。

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屈求之曰寻。

”“举”侯浮脉,浮以侯表,诊头面皮毛外感之病,脉见皮毛之见,属阳,属腑,亦心肺之应。

手法是用指眼或螺前。

“按”侯沉脉,沉以侯里,诊脏腑,骨髓内伤之病,脉伏于肉下,属阴,属脏,以肝肾之应。

手法有单按、总按之分。

“寻”侯中脉,中以侯中,诊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至数从容,则属无病,脉见于血分之间,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即脾胃之侯,胃气居中,生机之应,有脉晕,振幅之象。

若浮、中、沉都不见,必委屈再求,若隐若现,是阴阳伏匿之脉,亦即守其常必通其变的说法。

手法是指力或轻或重,或挪或移去探索,诊家直诀的指法有八“举、按、寻、推、初持、久按、单持、总按”。

6、至数:切脉必须看脉来应指的至数,定患者脉的至数,要平自己的气息,即先平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曰一息(难经有“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于肝肾,肝一至,肾一至,土旺四季,脾脉不见”之说)是为平脉。

惟病脉不得其正常,有不及四至或四至以上。

亦有平人脉来五至而无病的,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呼吸定息脉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是说在几次呼吸后,有一息较长者,则成为一息五至,叫闰以太息,就是说三息之后有一长呼吸,故五动叫平脉。

二、脉法1、无病经脉:经是常的意思。

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四至,为和平现象。

滑伯仁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

又说:“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则脉急,性缓人在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则逆”。

这是脉的大旨,也即无病脉的说明。

2、五脏平脉:心脉,脉大而散,宜洪;肺脉。

浮涩而短,宜涩;肝脉,弦长而和,宜弦;脾脉,缓大而敦,宜缓;肾脉,沉软而滑,宜沉。

而一般温和之气为胃气,脏无胃气,叫真脏脉,则死。

滑伯仁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

心肺具浮,浮大而散者心,浮短而涩者肺。

肝肾俱沉,牢而长者在肝,濡而来实者在肾。

脾为中州,其脉在中”。

这是以呼吸沉浮而定五脏的。

3、四时平脉:经曰: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毛),冬宜沉(石)。

四季之末宜和缓。

晋卿脉法解释为:“春初发生,有枝无叶,故脉弦以象之。

夏令繁盛,枝叶繁茂,故脉洪以象之。

秋令肃清,草木黄落,故脉毛以象之。

长夏属土,则脉宜于和缓。

”人体随时令气候的转变,是科学的。

4、男女异脉: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子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是其常脉,反之则病。

如女子尺脉而旺,或心脉大而旺,为有孕,神门穴脉动甚,为有子。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之也”。

又阴阳别论说:“阴博阳别,谓之有子。

”一说:“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

如尺内虚大弦数为血崩,如诊得革脉为半产,如脉离乎经常为产期,如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恶寒,为无子。

个人对孕脉验症的研究: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身尚未觉;左疾为男又为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各在前通语;左纵右横两男女,左逆右顺各三生,三部大小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症;左寸大男右细女,诸阳为月胎男诸阴女,三部浮沉正相等,尺内不住真胎妇;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弦紧牢强滑利安,沉细而微归泉路。

脉法,在四诊中是值得重视的。

因为人体构造和生理,是有其整体性的,脉既是整体的一部分,从脉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变动的全貌,这是中医脉学的整体观点最高原则。

三、临症1、辨因:临床上对六气、七气及有形之邪等不同的病因,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脉象。

如风脉多寻,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寒脉多迟或紧、细、微,故表冷;湿脉多濡,主气虚,故伤暑,痰饮脉多弦、紧、滑;瘀血,脉亦多涩等······。

只就常例中略举各种病因的代表脉。

但变例很多,如浮为风的代表脉,是指外来的风。

假如肝风内动,则脉又当弦。

若浮而兼微,更是阳气虚浮,不惟非外气,而是内风之较重的,临症必须明确。

2、类型:买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脉的浮沉,表示病的表里;迟数,区别病的寒热;有力无力,表示虚实;阴阳,又统指表里、寒热、虚实,还可代表气血。

因疾病的性质:不属于阴,就属于阳;病变的部位:不属于表,便属于里;症状的表现:不属于热,便属于寒;邪正的盛衰:不属于实,便属于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