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全球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约有100
多个国家25亿人口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尤其东南 亚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印尼、缅甸、越南、印度等。 全球每年发生登革热感染者超过5千万人,其中有50 万人为登革热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2.5万 人死亡。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 热散发流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本病主要在广东 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 年、2004 年和 2007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 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中山疫情由澳门输入 ,阳江疫情由 泰国输入,广州疫情由阳江输入, 珠海江门疫情无明显输入来源
2001 中山(1)阳江(1)广州(1) 珠海(1)江门(1)
2002 广州(23)揭阳(1)中山(1) 汕头(1) 广州(4) 中山(1)潮州(1) 无 广州(10)汕头(2)阳江(1) 潮州(1)
无明显输入来源
1.5 疫点、警戒区、疫区
疫点 以病家或工作场所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 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警戒区 疫点以外半径400 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 疫区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 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1.6 输入性病例
年1-2月中旬发病4345人,死亡38人。
泰国2007年登革热发病4万人,死亡79人;2008年1月
-2月20日报告发病2800人,死亡4人。
越南2007年发生登革热病例9万多人。
南美洲登革热泛滥
199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报告登革热14万人,
38人死亡。 2000年,泛美卫生组织报告,该地区发生登革热病例 25万人,死亡38人,其中巴西发病17.2万人,巴拉圭 发病2.4万人。 2002年,巴西登革热发病5.5万人,其中发展成登革 出血热1728人,死亡84人。 2007年中美洲国家报告登革热发病5万人,死亡32人, 其中墨西哥发病2.29万人,死亡6人。
2.3 流行环节(续)
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
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1/3隐性感染)。 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 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 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2.2 流行特征
分布特征
地理分布-地区性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性
(1)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 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病例; (2)急性期血清的抗体阳性病例。
1.7暴发疫情
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
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 3 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 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 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
2003 2004 2005 2006
无明显输入来源 潮州疫情由泰国输入,中山疫情 无明显输入来源 无 无明显输入来源
福建省登革热发病情况
1999年,1563例,均分布在福州; 2000年,3例,分布在福州; 2001年,2例,分布在福州; 2002年,3例,分布厦门、莆田、泉州; 2004年,99例,福州94例、泉州4例、莆田1例; 2005年,11例,莆田5例,福州、宁德各2例,厦门、 泉州各1例; 2006年,3例,福州、莆田、泉州各1例; 2007年,111例,莆田104例、泉州7例; 2008年1-7月,6例,宁德2例、福州、南平、莆田、 泉州各 1例。
福建省三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简明表
年份 波及县区 发病数 流行月份 病毒类型 蚊媒密度 (布雷图指数)
1999
2004
福州市仓山区
福州市台江区 连江、闽侯县 莆田市涵江区
1594
94
7-10
9-10
D2
D1
64.4-199.8
7.87-35.83
2007
103
8-10
D2
20-119
为什么要学这个病?
可发生大流行
发病者:症状突出 登革出血热增加,死亡率增加
重要的虫媒传染病
1.2 登革热
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DENV-1、DENV-2、DENV-3、DENV-4)
临床特征:
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根据是否存在同时存在的血液浓缩和血小
伊蚊经卵传递
现场与试验证明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经卵传播
决定在自然界登革热病毒保存的意义
2.3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登革热流行需要伊蚊达到一定的密度可能发生流行 人口密度高,免疫力低的地区易引起流行 伊蚊有多次吸血的特性,城市化导致易感宿主增加,易 引起暴发 登革热流行与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
夏秋、雨季,5~10月
一定流行方式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
2.2.1 地区分布
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性疾病,而且4种血清型都
有流行。70年代,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地区发生流 行。80年代登革热病毒散布到非洲。 每年发生登革热感染者超过5千万人,其中有50万人 为发生登革热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2.5万 人死亡。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芗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10月15日
主要内容
背景与有关概念
流行病学 预防与控制
一、概述
登革热
Dengue
登革热是无人关心的疾病,却正在威胁我 们的生活。 —— WHO日内瓦总部的登革热专家麦 克· 那森。
1.1 历史疫情
1779年发现,20世纪扩散到100多个国家
板减少
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1.3 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 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
为严重。 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 存在。
1.4 登革热传播机制
2.2.3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 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 年为主 在东南亚老疫区和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泰国多发于14岁 以下儿童,占85%,5~9岁占45%) 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职业分布 所有职业均可感染发病 暴发地区,医院可能成为集散地
广东省1980-2006年登革热发病情况
年份 1980 1986 1991 1995 血清型 D3 D2 D1 D4 D1 病例数 3036 1226 258 5505 死亡数 4 4 3 ?
2002
2006
D4
D1 D3
1576
1022
?
?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爆发情况
年份 涉及地区及暴发起数 病例来源
高危因素
2.4 临床特点
潜伏期:为3~15天,通常5~8天
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
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发热:39-40℃,伴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 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 皮疹:病程的第3-6天出现皮疹 出血:病程的第5-8天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以及高
城镇化和高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多型病毒,主 要发生在儿童,常发生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三种疫源地
丛林型: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中,主要通过伊蚊与非人灵长
之间传播、保存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的原始传播环,并传播乡村 和城市地区 乡村型:通过“伊蚊-人-伊蚊”之间传播 城市型:通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出现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另
有20个省份报告有输入性病例。 在疫情严重的广东省,除广州市外,佛山、中山、江门等地也 开始出现暴发疫情。截至10月12日零时,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 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30325例。病例分布 为:广州25732例、佛山2602例、中山417例。累计报告死亡病 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专家提醒,若控制不力,这些地方的疫情存在进一步升级扩散 的风险。 福建除漳州、泉州、三明外,其它市相继发生 200多病例
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二、流行病学
2.1 流行环节
传染源
患者: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
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轻型患者 (占1/3)不易被发现,数量大,具有更重要传染 源作用。 隐性感染者(占1/3):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有部 分不发病,但可产生病毒血症,起到重要传染 源作用。 带病毒动物: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 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 传染源。
2.2.4 输入性
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
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 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我国伊蚊分布地区,尤其是华南沿海都有可能因输入 性而流行 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福建紧邻东南亚警惕输入 性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
2.2.5 自然疫源性
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 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
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
(丝虫)
按蚊 (疟疾、乙脑)
伊蚊:又称花斑蚊,身体黑白相间
活动特征:清晨或傍晚出生活动,
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猖狂攻击人畜
飞行直线距离100米以上 长的可达上千米 孳生地方:人工容器或植物容器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