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_预防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_预防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清理伊蚊滋生地
人工容器:花瓶、花盆底盘、冷气机底盘、水 桶、废用空罐、垃圾塑料薄膜袋、废轮胎、户 外小积水 、水沟
对医疗机构的要求
(一)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门诊等要加强对医务 人员登革热诊治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对具有发 热、头痛、肌肉痛、皮疹等登革热症状病人的发 现和报告意识,提高诊断、鉴别和救治能力,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对发热、有骨痛症状的病例,要进行血常规 检查,如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应结合流 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其它实验室检查结果开展 鉴别诊断,如院内专家会诊后不能排除登革热, 应采集血清送区疾控中心进行登革热检测,以及 时发现可疑病例。做到不漏诊、不误诊。 下发《致临床一线医生的一封信》。
“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 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 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 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 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 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发病 15天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天曾有被 蚊虫叮咬史。
鉴别诊断
与流感、麻疹、猩红热、 恙虫病、钩体病、伤寒、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 及时纠正休克。
四、预防与控制
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病期间,避免患者给蚊子叮咬,(使用 蚊帐)。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 于7天。
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
目前国内登革出血热诊断标准
(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具备以上2~3项,同时血小板在 100×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20% 以上者。 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密切接触者 医学观察15天
治理环境,清除蚊类孳生地,杀灭成蚊 在政府主导下,在流行区宣传发动群众翻盘倒罐,
清洗水缸,做好防蚊灭蚊、清除蚊类孳生地。 ▲根据吸血高峰确定伊蚊成蚊活动期,组织对重点
区域的杀灭成蚊工作(白纹伊蚊吸血高峰:上午9到11 点、下午近黄昏4-6点 ) 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对医疗机构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是传染登革热的高风险区
域,各医疗机构、社区门诊要指定专人
负责,做好室内、室外的翻盘倒罐工作, 消除蚊类的孳生地。如果蚊类较多应与 爱卫部门联系进行成蚊杀灭工作。
提醒
登革热诊断 收治医院 解除隔离期限及出院标准
谢谢!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 日)被蚊子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 传播开去。
无证据表明与患者接触会被传染。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
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 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 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
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用血 清型鉴别。血清抗体四倍增长。 采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流行特征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 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
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三、临床诊疗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 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 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登革热的诊疗及预防控制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 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 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一、疫情概况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诊疗 四、预防与控制
一、疫情概况
今年以来,东南亚多个国家登革热疫情 呈高发上升态势,泰国、老挝、新加坡、 越南等多个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超过 往年同期水平的6~8倍,目前病例已过 近10万,已致146人死亡。
台湾至7月22日74例本土病例。
近期国内外登革热疫情情况
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均有输入 性病例报告近20例。佛山市禅城区报告2 例输入性病例。
7月份以来广东中山报告了今年内地首起 登革热本地病例,截止到7月30日共报告 近100名病例,集中在黄圃镇多个社区。
7月29日南海区狮山镇罗村也报告了佛山 市内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俗称花斑蚊 。 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 的特性。水环境安静、阴凉,不易受打扰,最适合这种 伊蚊产卵以及幼虫存活。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 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 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 病程短(1~4天)。
重型登革热
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 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 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 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 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