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
基本概念
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有偿分类
有偿新闻按“有偿”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类:
1.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获取各类消费、好处,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如:餐饮、娱乐、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些无疑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
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
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等好处;
4.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在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
5.利用发布新闻报道谋求外单位住房、房屋装修、制作家俱、旅游邀请、以及占用对方交通工具;
6.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个人或亲友谋私利提供便利条件
7、到被采访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付的票据只要搞“有偿新闻”,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就会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权钱交易”。

行贿索这种关系,同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危害性
(一)是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它背离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背离新闻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也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良好形象。

(二)是有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有偿新闻为数不少的表现是对某些单位和某些人歌功颂德。

由于利益使然,有的人甚至不顾事实搞“假、大、空”,胡编乱写,因此有偿新闻极易变成失实新闻或虚假新闻。

其恶果是欺骗群众,愚弄受众,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下降。

(三)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利益。

有偿新闻降低了社会各界对媒体的信任度,必然影响媒体的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必然影响其广告收益,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效益,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是不利于新闻队伍建设。

有偿新闻的存在显示少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一些搞有偿新闻的人见利忘义,有“好处”才采访,有“表示”才发稿。

长此以往,必然降低新闻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影响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

产生的原因
从本质上说,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权与金钱(包括金钱的其他物化形态)的一种交换形式,同时也是一种以权牟私、假公济私的卑劣行为。

它的出现原因是很复杂的,从主观上分析,这是少数新闻采编人员包括个别新闻单位,他们深受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为了追求金钱而置党纪国法和职业道德于不顾所产生的恶果。

从客观上看,首先,由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因此在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更多倚重的是新闻媒介的作用,即通过新闻报道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这就给有偿新闻创造了可乘之机。

第二,由于当前我国一些新闻单位的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报社、电台和电视台作为一类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漏洞,这也为有偿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第三,由于我国当前的新闻法规不健全,缺乏对记者在采访中应有的行为的详细的规定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因而使有偿新闻得以乘虚而入。

第四,由于当前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在一片盲目“下海”的浪潮中,刺激了他们对“灰色收入”的追求。

第五,某些单位和个人由于好大喜功或为了追求新闻稿件的刊播数量,或通过新闻报道以求捞取政治资本,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有偿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综合治理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1.继续加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使新闻从业人员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2.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新闻工作者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要遵守职业纪律,担负职业责任,充分认识到有偿新闻的危害性、严重性及治理有偿新闻的必要性。

确保新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3.要进行遵守政策法规的教育。

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遵守党纪政纪、单位的规章制度和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这是对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干部职工的最基本的要求。

4.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

既要用我们队伍中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警示教育,也要用我们队伍中的优秀分子进行示范教育,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感动CCTV”报告会,用先进人物来鼓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
1.建立完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

2.要呼吁尽快出台“新闻法”,对新闻业、新闻从业人员及报道对象行为的合法和非法做出明确规定。

3.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的业务流程制度,逐步完善新闻的采、编、审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和严格的操作程序。

(凡是禁止“有偿新闻”工作比较有成效的,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基本上都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通过新闻素材管理、选题申报、领导审核、采访登记等制度,有效地减少甚至遏止了“有偿新闻”。

)4.建立禁止“有偿新闻”的责任制并制定责任追究制度。

5.制定对违反职业道德搞“有偿新闻”的惩处制度。

(三)强化监督机制
1.建立行业内部的监管机制。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总编室、人事部门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合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2.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行行风评议,完善举报投诉制度,设立举报投诉中心等方式,加大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监督。

3.提高监督的科技含量,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监督。

4.成立新闻机构评议组织,发挥专业监督的作用。

聘请社会上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和资深新闻工作者,组成新闻评议小组,定期重点评议,发挥普通群众监督所不能起到的专业监督的作用。

(四)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杜绝“有偿新闻”
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建立治理“有偿新闻”的长效机制。

一要通过改革,明晰并理顺行业政治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关系,实行管办、政事、事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市场运作和政府监管三个体系。

二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运作方式,把握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走向市场的有偿服务与“有偿新闻”的界限,以免影响正常、合理的新闻产业发展和经营工作。

三要加大对公益性新闻宣传报道的投资力度。

四要积极进行人事体制改革,对公益性新闻宣传报道人员,应保证较高的工资福利水平,以确保其安心工作,不受“有偿新闻”利益的诱惑。

(五)加强理论研究
要加强对“有偿新闻”进行理论研究。

对“有偿新闻”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对“有偿新闻”的性质、构成条件、“有偿新闻”和有偿服务的关系、和职务犯罪的关系、和敲诈勒索的关系、和虚假新闻的关系、和广告的关系等等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制定出政策界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