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第七章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言论的自由。

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与发展,反映了进步阶级与落后阶级进行斗争、争取权利的过程。

新闻自由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地受到限制。

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背景 新闻自由观念 社会责任理论与 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
的历史 新闻自由观念的变化 社会责任理论的评价 新闻自由观念的新发展
我国早期办报实践中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在中国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控制
中国共产党关于言论与新闻自由的抗争 自由采访
自由传播
新闻自由的内涵 自由出版
正确看待 自由表达
新闻自由 从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理解新闻自由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新闻自由 设立自律机构,制定伦理准则 建立新闻评议会 读者代表(监督人)制度 西方新闻自律 协同自律 的内容 消息源保密
严禁受贿
新闻自律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准则
新闻失实
新闻自律在中国 无视职业道德准则 我国新闻职业 追求趣味低下的新闻“卖点” 道德的缺失 恶意传媒竞争 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 新闻传播方面的法规 政治力量对新闻传播 政策和制度控制
的制约和影响 新闻消息源控制 新闻他律 广告控制
经济力量对新闻传播 赞助控制
的制约和影响 投资控制 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新闻传播事业本身通过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新闻自由加以限制。

新闻传播活动在其实际的运作中受到政府、政党、权力部门、经济势力以及社会舆论的制约。

一、新闻自由观念的历史
1.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1)1644年,约翰·密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小册子,最早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书报检查制度。

当时英国严格的出版控制制度:
①1557年玛利女王下令设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②16世纪6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设立枢机院和皇家出版法庭控制出版。

③1586年,都铎王朝制定《星法院法令》。

(2)17世纪末,约翰•洛克阐发了自由主义哲学、分权学说和天赋权利观念,提供了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合理性论证的基础。

(3)密尔顿之后,出版自由的精神实质得到了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为基本原则的古典新闻自由观念。

①“观点的公开市场”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些意见是对是错,均不受外来的干涉和控制。

②“自我修正过程”是指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与交换,正确的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而保存下来。

(4)19世纪以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步入成熟时期,关于新闻
自由的思想和理论也进一步完善,代表为185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被称作“自由思想者的圣经”。

(5)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局限性:
①新闻自由的倡导者没能向自我检查作出让步,它有助于形成流行舆论并鼓励“留声机式的思想倾向”。

②古典新闻自由观念包含一种潜在的偏见,即认为所有公民都基于同样的背景来参与公共生活,而没有注意分散、复杂的状况,低估了新闻媒体生产与流通中遇到的困难,意识不到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不是所有公民都能同时得到和交流他们的观点或信息。

③忽视沟通领域的代表制度面临的问题,即新闻媒体往往不能真正代表公众利益,并且常有不实信息。

④媒体市场对新闻自由构成了限制,投资者和富有者的选择自由与公众接受和发表的自由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

⑤新闻自由在思想源泉上显得驳杂,充满矛盾和不明确。

2.社会责任理论与新闻自由观念的变化
(1)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背景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为新闻自由理念和实践蒙上了阴影,同时也促发了战后人们对新闻自由观念的认识与思考。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技术革命使很多国家陆续进入信息化社会,人民要求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呼声越来越高。

(2)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
1956年,传播学家施拉姆等人撰写的《新闻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对社会责任理论作了系统阐述,要点如下:
①社会责任理论在坚持新闻自由的原则的前提下,强调“新闻自由如同所有自由一样,既是免于束缚的(Freedom from),也是有所作为的(Freedom for)”。

②新闻自由并非自然权利,而是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

③人的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是满足自己的即时的需要和欲望。

出于这种认识,社会责任论要求新闻界应该担当起责任,激励人运用理性,摆脱被动地视听和接受信息的局面。

④在现代社会,政府应做的“必不能仅仅是允许新闻自由,还必得积极地推进新闻自由”,“政府是唯一足够强大的代理人,能够以其力量确保自由是否有效地行使。

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有所行动以保护其公民的自由权利”。

⑤社会责任理论区分了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认为过去的新闻自由只是媒介拥有者的自由,而忽视了公众的这一权利;首先应该强调和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为此,新闻媒介要向公众提供“获得日常消息的充分的机会”,要成为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而公众在作为新闻自由权利主体的时候,同样也担负责任和义务。

(3)社会责任理论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
a.社会责任理论在诸多方面修正并发展了新闻自由观念。

b.它给其他语境之中和文化背景之下的新闻媒介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积极的启示。

c.社会责任理论中,对新闻自由主体的区分,促使人们意识到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公众所拥有的新闻自由权利,即“知情权”(Right to Know)问题。

②质疑和批评
“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巨大的包容性使其所指高度膨胀,以致一无所指,这样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个严整的体系就从根本上动摇起来。

(4)新闻自由观念的新发展
20世纪下半叶,新闻自由的思想和实践越出了国家内部的政治和民主权利的范畴,而进一步延展至国际范围:
①新闻自由在国际间的扩展和实施使得区域间的新闻和其他信息自由流动的质量、速度和数量都大大提高。

②在国际间的新闻与信息的自由传播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力量的绝对优势带来了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在某些经济上的主控国家,系统地发展与扩展了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控制、政治控制和文化控制的过程中,来自支配性国家的某些产品、时尚及风格样式得以向依附性市场进行传输,从而产生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的运行方式;这些特定的需求与消费形态的运行方式实际得到其主控性来源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经验的支持,又对这些文化价值、观念和经验予以认同;在这种方式下,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越来越遭到外国文化,常常是西方文化的控制以及不同程度的侵犯、取代和挑战。

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③国与国之间显示出明显的信息传播的不平等、不平衡状态,在互联网和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鸿沟”现象越演越烈。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时代里,那些拥有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3.新闻自由在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