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U201117073 新闻1102班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摘要:在我国,有偿新闻问题非常严重,随便翻开报纸,有偿新闻随处可见。
不仅我国,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况,有偿新闻已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本文旨在研究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有偿新闻、伦理规范、“新快报”事件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当代,媒体在公众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资源,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
但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加剧,许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偿新闻问题。
在伦理道德失范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底线遭遇严重挑战。
如何更好地规范媒体行为,杜绝有偿新闻问题,也是新闻传媒领域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偿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界的顽症,也是痼疾。
20世界80年代,媒体开始启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市场化改革,有偿新闻在我国潜滋暗长,一直发展到今天,有愈演愈烈之势。
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长期存在着采编人员或新闻机构与被采访者圈钱交易的某些行为,媒体与记者的形象被逐渐侵蚀,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
世界各国都为禁止“有偿新闻”做出过明文规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宣部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对有偿新闻禁了又禁。
1993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各媒介和记者个人均不得接受报道地区或单位的金钱(或实物)奖励。
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
三年之后,上述四家再次联合召开会议强调禁止有偿新闻。
尽管如此,有偿新闻的现象仍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文献综述“有偿新闻”这个词汇是产生在我国的特有词汇,以它为关键词在google学术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共有2630条结果,但没有出现一本专著,主要是相关论文与提及“有偿新闻”的其他著作;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的文献数量达386篇,时间范围自1989年至2010年,其中2010年硕士论文1篇。
可见我国新闻传播界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始于1989年,研究不少,但缺乏系统和深入。
①从文献内容来看,对有偿新闻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有偿新闻”概念范畴的界定。
不少文献认为“有偿新闻”与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是两种概念,不能等同起来,新闻信息具备使用价值因而具有商品属性,而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贿买媒介行为”②第二,探讨有偿新闻成因及对策。
有的将有偿新闻的成因归结为经济原因,认为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创造效益的需要;有的将其成因归结为权力寻租的需要,认为媒体通过出卖自己的话语权来交换利益。
第三,采用跨学科角度,从社会学与文化学角度解读有偿新闻。
这类研究视角新颖,然而研究较少。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1.研究问题根据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发现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有偿新闻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有偿新闻的概念与涵盖范围二.有偿新闻的典型案例——“新快报”事件三.有偿新闻涉及的伦理规范问题四.如何治理和杜绝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文献研究与理论阐释的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研究方法。
要认清“有偿新闻”问题,并且掌握目前研究的深度,发现问题,对所有相关文献的梳理,是必要一步。
其次是理论阐释。
对所观察到的许多特殊个案概括整合进行分类归纳,再从理论层面上进行阐释。
四.有偿新闻的概念与范畴有偿新闻通常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工作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而刊登新闻、揽取广告的行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各方对有偿新闻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界定为“广告”,认为有偿新闻就是“广告新闻”;二、界定为公关行为;三、界定为“新闻腐败”,如1994年张允若在《当代传播》上发表的《不能把“有偿新闻”同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混为一谈》文章中,认为“有偿新闻”是用钱购买新闻报道的手段、购买刊发新闻的权力,是金钱同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违法的贿赂行为,可以直接称之为“贿买媒介行为”;四、界定为“有偿不闻”,有人认为,“有偿不闻”属于广义的“有偿新闻”概念:广义上的有偿新闻包括以传播或者不传播某项新闻为条件,换取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封口费属于有偿新闻的一种。
③五、将“新闻敲诈”纳入有偿新闻界定范畴。
五、其他界定。
有偿新闻的一般形式包括:收礼收钱,如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礼品等;收取刊播费用,如以新闻为诱饵换取广告、赞助或发行;曝光要挟,如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或赞助等;其他形式如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在营业性歌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利用发布新闻报道向被采访或报道单位提出为个人、单位或亲友谋取利益及便利等。
从这些“有偿新闻”行为梳理中发现,“有偿新闻”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新闻,也不局限于制发新闻稿,而是已成为一种混合新闻界各种不合理行为的现象。
行为主体主要有两类: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可见,“有偿新闻”首先是一种包含着职业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伦理问题、权力寻租问题,同时受到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影响的极其错综复杂的现象。
五.从“新快报”事件看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2013年9月9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向长沙市公安局报案称,2012年以来,新快报连续发表多篇署名为记者陈永洲的文章,捏造事实对中联重科进行诬蔑诋毁,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商业信誉并造成重大损失。
湖南公安机关获悉,陈永洲受人指使,根据他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在未经核实、也未对中联重科进行调查采访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分析和主观臆断,编造中联重科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畸形营销、销售和财务造假等问题,在新快报连续发表署名文章十余篇。
2013年9月16日,长沙市公安局直属分局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为由予以立案,并于10月15日发布网上追逃令。
10月18日上午9时许,陈被长沙警方逮捕刑事拘留。
该事件受到中国各界人士关注,各界人士纷纷声援陈永洲,新快报在报纸头版刊文,要求当局放人,并保障记者的人身安全。
10月26日,新华网报道称,陈永洲向民警坦承其受人指使,捏造事实对中联重科进行诬蔑诋毁。
其后舆论纷纷转而指责陈永洲及《新快报》。
10月27日,《新快报》在其头版登出道歉声明。
10月31日,陈永洲被吊销记者证,之后《新快报》主编亦被撤换。
陈永洲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发表的10余篇中联重科负面报道中,只有“1篇半”是自己在他人安排采访下完成的,其余都是由他人提供现成文稿,陈永洲只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有的甚至看都没看,就在新快报上刊发。
深层次原因,在于其本人业已供认的多次收取他人“酬劳”。
这是典型的有偿新闻报道,甚至触犯了法律。
记者“看都没看”就署名,完全不顾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记者一切从事实出发的道德操守。
报社审稿环节也对这种行为毫无觉察,对重大监督报道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关不严,记者“看都没看”的稿件,竟然连续登上报纸版面,成为系列的重头稿,结果赔上报社的社会信誉不说,也极大损害了媒体的整体社会公信力。
媒体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操守的底线。
媒体之所以是“社会公器”,新闻记者之所以是“社会航船的瞭望者”,就在对社会丑恶的揭露和监督是其职责和使命所在,这也是社会对媒体和记者赋予光环的重要原因,但在这种监督权力下,如果没有职业操守,丧失职业底线,只为了金钱和利益去报道有偿新闻,失去的不仅是职业尊严,还有整个行业的社会信任。
黄瑚将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境界分为五个层次④:(一)惟利是图,以职营私。
这是一种与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完全违背的道德境界,处于这种境界中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往往惟利是图,贪得无厌,化公为私,损公肥私。
(二)按酬工作,以职谋生。
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是消极的雇佣劳动观念在社会主义新闻职业生活中的反映。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新闻从业人员眼界狭窄,自觉性差,生怕自己吃亏,但也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三)公私兼顾,注重实惠。
这是一种中间层次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状况相适应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是多数新闻从业人员所具有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够认识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一致性,在新闻职业生活中能积极谋求社会公共利益,能为此作出一些牺牲,但也很注重谋求社会允许的个人正当利益。
(四)忠于职守,克己奉公。
这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较高境界,是一种自觉的、突破了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境界。
处于这一境界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比较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来指导新闻实践工作,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五)乐于奉献,大公无私。
这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处于这一境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时一时处处闪耀出“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体第一”的共产主义奉献精神。
《新快报》的陈永洲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续发表十余篇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其职业操守完全失去底线,属于新闻职业道德境界的最低层次,即唯利是图,以职营私。
新闻记者令人痛心的道德沦丧,使得媒体失去了公信力,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被抛弃,媒体从业人员也会遭到公众的唾弃。
六.如何杜绝有偿新闻的出现有偿新闻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内媒体(党报、党刊、党台等)对惩戒记者收受贿赂等缺少积极性,而且有时候还会或明或暗地把有偿新闻制度化;另一方面,体制外媒体虽然在有偿新闻方面更注意职业操守,但是也有一些媒体或多或少地从事有偿新闻报道。
如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讯,但也滋生了罪恶的幕后交易。
不少报道有偿新闻的记者甚至抛弃了基本的做人道德。
对于我国新闻界而言,最让人痛心的是,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发生在灾难现场。
传媒和新闻从业者应该尊重事实、捍卫真相,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决不能被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主导。
从伦理学的层面来看,有偿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伦理道德,是对社会公正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
因此,为了减少和杜绝有偿新闻的出现,这里提出一些对策:第一,完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准则,在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下减小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时滞。
与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不一致的非正式制度,会阻碍新制度的贯彻实施,增大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阻力和成本。
第二,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正式制度。
既要写出来的正式制度,还要看到它在多大程度上被付诸实施。
针对“有偿新闻”的制度应该在新闻法律、新闻政策、新闻纪律三个方面加强。
第三,媒体做好自律,从内部管理上杜绝“有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