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4、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

(8分)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

(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分)(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赞同。

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

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⑵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等。

(毁林开荒:热带原始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⑶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26.图13为世界某区域地图,左侧是图13中局部区域某地理要素的放大图,图14是图13中①②③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后回答:(20分)(1)说出图13中①地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2)阐释图13中A处河流流量过程线中C、D两洪峰流量的形成原因(3分)(3)图13中③地是所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据调查该地土层浅薄,土壤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试从土壤形成的自然要素方面分析该地土壤特点的形成原因(4分)(4)图13中②地是所在国重要农业区,说明该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6分)(5)说明图13中B地农田系统中的主要水利设施的作用(4分)28.读某区域示意图(图a)及该区域早期各农业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示意图(图b),回答问题。

(12分)(1)比较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区冬季气温的高低,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图中,C河长度及流域面积远小于黄河,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大于黄河,试简要分析其成因。

(3)简述图b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简要分析在A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B处湖泊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8.(12分)(1)山脉东侧冬季气温比西侧高;(1分)因为位于武夷山的东南侧,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1分)山脉西侧为一向北敞开的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2)C河(闽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长,雨季长;(1分)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降水多;(1分)位于武夷山东南侧,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夏季午后多对流雨。

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1分)(3)特点: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和副业次之,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

(1分)存在的问题: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1分)(4)①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湖床抬升),调蓄功能减弱;(1分)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下降;(1分)③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1分)7.(14分)阅读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2009年起,新疆地区将投资60亿开发整理伊犁河谷土地两年后将新增耕地320多万亩,为把伊犁河谷变成我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奠定基础。

材料二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图13⑴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地形的阶梯?其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区分别是和。

(3分)⑵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6分)(3)简述伊犁河谷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分)27.( 14分) (1)第二级: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3分)(2)伊犁河谷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向西的地形敞开口,有利于西风从北大西洋带来的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

(6分)(3)自然条件:位于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降水较丰富,有较丰富的水源;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分)环境问题: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不合理等导致的盐碱化;气候干旱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草场退化或荒漠化等问题。

(2分)46.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描述图中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并说出其影响因素。

(4分)(2)试分析图中阴影部分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

(4分)(3)根据自然条件,指出图中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2分)46.(10分)⑴东部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受海陆因素影响;西部等降水量线在山地向北弯曲,说明受地形影响。

(4分)⑵光照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4分)⑶这里降水量少,水源相对紧张,应注意发展节水农业;蒸发量大,注意合理灌溉,以免导致土壤盐碱化。

(2分)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粮食生产分布比较普遍,且与人口分布大体一致,而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投入世界市场的比重较小(仅约十分之一左右),且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发达国家。

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

1、世界粮食问题的内容及其实质: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

2、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⑴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

⑵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⑶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仍较落后,国家贫困,人口增长过快。

3、解决粮食不足的途径:⑴改变落后的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家经济新秩序。

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粮食减产(世界水资源的越发匮乏和土地退化),而粮食需求量却大幅增加,使得国际市场粮价不断上扬,达近十年最高水平。

1.我国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①粮食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不稳定;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业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世界粮食价格对国内粮价的冲击大。

②解决途径: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靠科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1.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共14分)资料一:见图12。

资料二:见图13。

资料三:见图14。

(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和洲。

(2分)(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2分)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

1993年,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其后两者交替上升。

(3分)(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3分)A.产量逐年上升B.消费量趋于上升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D.缺口不断增大E.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