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管理规程

输血管理规程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一、护理人员接到临床输血申请单后,必须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和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二、采集血样:抽取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标本时,必须有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到患者的床边,按照输血申请单共同核对床号、姓名后方可抽血。

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应逐一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同时采集二名患者的血标本。

血标本须标明患者的姓名、科室、床号、采血时间。

三、送检: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或专职人员送交中心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申请单与血标本标签内容不符合时,退回申请单,重新采集血标本,原标本留中心血库保存,备查。

四、配血:由中心血库按要求进行输血前检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五、发血: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到中心血库取血,取血和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名后方可发出。

六、输血前:由二名护理人员(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核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实施输血。

七、输血时:由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边核对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等,确认与输血记录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观察2~3分钟后方可离开。

八、取回的血应在半小时内输用,血液从发出到输血结束最长时限为4小时,如遇特殊情况,未能按时输血,应及时与中心血库联系,不能将血放入病区普通冰箱内。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九、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中心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应及时报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4、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回中心血库保存,中心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十、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血库保存一天以上。

临床自体输血标准操作规程一、原理或目的:自体输血是手术前或手术中收集自己的血液,需要时输回到自己的身体。

这样既可以保留输血的优点,又可以避免感染和溶血反应的危险,癌症患者可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的机率。

二、自身血液采集有几种形式1、择期手术病人自身储血:临床经管医生根据择期手术患者的身体基本情况( Hb>120 g/L Hct>34%,心功能Ⅱ级以上),预计手术中出血和需输血量,与输血科一起制定患者术前采血计划,动员患者采集血液储存,以备手术中、后输用。

2、急性稀释性自身输血:是在手术患者麻醉后采出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注晶体及胶体溶液,使患者血液稀释,而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患者在血液稀释的生理状态下进行手术,术中所流失的是稀释血液,手术中、后再回输自己的血液。

3、回收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身输血是以机械吸引装置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如肝脾破裂、宫外孕大出血、各种大手术的创面出血等)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

目前国内外有血液回收机生产销售,血液回收后在封闭的管道系统中分离清洗,安全可靠。

三、操作步骤1、采血程序⑴、采血员应核对患者的姓名、有效证件、住院号、床号、血标签等,核对无误后方可采血。

⑵、采血时应选择上肢肘窝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进行穿刺。

⑶、在肘窝上 5cm处系好压脉带,使静脉充盈可触及。

⑷、选择皮肤无损伤、炎症、皮疹及新针眼的区域为穿刺部位,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旋转擦拭,用 2%的碘酒消毒皮肤待干,用 75%酒精脱碘,消毒面积不得小于 10X10cm,遵守无接触采血原则,执行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静脉穿刺。

⑸、去掉护针帽,采血者右手拇指、示指、中指持采血针柄,针头斜面向上或稍侧斜,减少皮肤阻力,针与皮肤呈 30°-50°角刺入皮肤。

当针头刺入皮肤后改变角度呈10°左右,沿静脉走行方向平稳刺入静脉,进入静脉后,阻力明显减少时再推1cm左右,可见血液流出,此时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视血流通畅,即可固定针头位置,用消毒棉球覆盖针眼,并用胶布固定。

⑹、将血袋摇动后放于血袋摇摆器上,嘱患者不停的做松握拳动作。

⑺、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血流情况,血液采集过程中必须将血液与抗凝剂保存液充分均匀混合,遇有血流不畅时,应及时处理校正针头位置,以防中断采血,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则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以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

⑻、在采集过程中,采血者在血型标签、体检表和献血证上加盖采血者工号章、血液采集量章,在每个血袋上按要求贴上带编号的血型标签,并分别将血型标签贴在标本管和保存血清标本管上。

顺利采血200ml一般在3分钟内完成,400ml 在 6 分钟内完成。

⑼、采血到达采集量时,采血者嘱患者松拳,用止血钳在针尾部 2-3cm处夹住血流导管,松开止血带,用无菌棉球覆盖穿刺针眼,拔出针头,再嘱患者用三个手指压住棉球约 5 分钟以上,采血完毕。

⑽、以无菌方法留取标本液(注: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并使抗凝剂与标本管内的血液充分混匀,保证标本应来源于相对应的血液。

⑾、采血结束后,再次检查献血者身份、血袋、血液标本和相关记录,确保准确无误。

⑿、对采不足量的血液,在采血袋、献血证和体检表上分别标明实采血量,并通知献血者。

⒀、如需第二次穿刺时应征求献血者同意,并更换采血袋和献血者手臂,方可采血。

⒁、采血结束后,再次检查献血者身份、血袋、血液标本和相关记录。

⒂、应采用惟一的条码标签标识献血记录、血袋(含主袋和转移袋)、标本管。

应对贴标签过程控制,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贴签无误。

⒃、建立血液标本留取程序,并严格执行。

2、血液热合操作规程⑴、正确启动热合机。

调节热合机的电压使电压指针处于正常区,并根据血袋和季节的不同调节热合时间至合适位置。

⑵、检查血袋原始编码、血型、血量、管段是否符合标准。

⑶、按照血站质量标准进行热合(以质量控制科文件为准)。

⑷、血液采集后,热合封口,并按要求热合数段,供复检血型、交叉配血和保存血清标本用。

血袋热合处不应有漏血。

若采血管近端(靠近血袋一端)热合漏血,将此血标识并隔离放置,回站后由包装科交质检科检测。

⑸、将血液、管段放置于+2℃—+8℃的储血冰箱。

⑹、做好保持工作记录。

四、适应证:1、输血问题的病人:①、稀有血型;②、多种红细胞抗体;③、对高频率抗原的抗体;④、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⑤、有白细胞抗体的病人;⑥、IgA缺乏的病人;⑦、有血浆蛋白抗体的病人。

2、作为同种血液的另一种用途:①、血液供应短缺;②、手术前;③、宗教原因;④、年轻妇女。

五、优点:1、无传播疾病的危险;2、没有对红/白细胞产生同种免疫反应的危险;3、解决特殊血型病例的供血问题;4、较小的、可克服的输血反应;5、解决急需输血而血源短缺的困难;6、改善红细胞氧和作用(再回收的细胞是这样);7、节约血源、减少经费开支。

六、缺点:自身输血的大多数缺点是(溶血、红细胞比积下降、污染等)均与手术中的血液回收有关,择期手术前采供血的唯一缺点是对输血科/血库血液管理增加麻烦以及有时对远道病人带来后勤供应困难。

七、注意事项、保障条件及措施:自体输血仅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1、医生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掌握适应证及其它指标,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手术类型,病人能在短期内献几次血,采血次数一般每周不得超过 1次,最好采至术前 1 周,一般允许采 4~5 单位血。

如果手术延期,可采取“蛙跳法”即回输患者保存最久的血然后再采血,还要考虑患者住家与医院间的距离。

2、应让患者了解自体输血并非没有风险,尤其是标记和记录,输错血的可能性虽极小,但确有可能。

3、医生应让患者知道除需自体血外,紧急意外时还有可能要输异体血及血制品,主治医生在采血期间应召之即来,并承担采血的责任。

4、采血前均须测定血红蛋白,首次及随后的采血前,男性及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应分别高于 12 0 g/L,110 g/L,孕妇血红蛋白应在>100 g/L。

输血不良反应检测、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一、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精神开展工作,严格遵守《输血管理制度》、《输血管理委员会信息反馈制度》等规章制度。

二、输血科在每次发血后必须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密封或将试管盖紧,在1-6℃至少保留 7 天,不能马上丢弃。

若病人对输血产生不良反应,则可以用保留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重复配血试验或其他试验。

三、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向家属或病人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四、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几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

五、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六、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临床常见的输血反应与处理原则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二、过敏反应: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协助医生作气管切开。

三、溶血反应:这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