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说课材料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说课材料

• 可以说,正是此次降雨过程局地性强、短 时强度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引发了舟曲 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 (2)土质
• 泥石流的发生与土质密不可分.
•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 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 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 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 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 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 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 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南方周末)
• (2)不合理的开发与规划
• 有关城市规划的专家表示,舟曲泥石流频 发却未引起城市规划的足够重视,这也许 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 无论如何,城市和村庄的建设应该更具规 划性,至少应该避开水口,这样泥石流到 来时,也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 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 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 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 江、形成堰塞湖。据中国舟曲灾区指挥 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 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 计门诊人数2062人。
• 3.建立健全城镇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 • 我国的城镇泥石流主要由暴雨激发,泥石流监测与暴雨监
测紧密相连。目前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水平较低,随着新 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研发新型的泥石流监 测预警体系,并在已有的泥石流区域短期预报结果的指导 下,利用中国气象局建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建立城镇泥 石流短临预报系统,从而构成由短期预报、短临预报和临 灾警报的监测预警报体系。在泥石流监测、预警和预报设 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集监测、预报、警报、临灾预 案于一体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保障超标准的特大泥石流 发生时不但可以提前做出预报,而且还可在泥石流来临时 发出警报,并确保有序地撤离危险区人员和及时有效地进 行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高城镇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标准。提高设防标 准必然降低防治工程的投保比例,对于一些小 城镇可能达不到建设防治工程的投保比例要求。 这主要与投保比例的计算方法有关,过去的投 保比例计算为防治工程的投资除以被保护对象 的经济价值,并没有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考虑 进去。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应把保护人的生命 安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投保比例的计算。
(灾后舟曲)
1.泥石流成因
• 1.自然方面 • (1)强降水 • 泥石流是山区暴.地表含水达到饱和状态,又遇短时大 暴雨或特大暴雨,是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 以舟曲为例:
• 8月7日20时至8日5时,甘肃省甘南州出现 分布极不均匀的降雨天气,降雨量一般在 5—30毫米之间,局地有暴雨。
• 2.人为因素 • (1)生态破坏 • 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地表的恶化,从而导
致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例如,甘肃南部的舟曲曾 有”陇上江南”的美称.而从陇上江南到泥石流多 发地,舟曲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 • 相关资料显示:舟曲县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 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其中森林面 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 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为44.7%,远远高于甘肃 省的平均水平(7.48%),也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22%)。
• (3)地形 • 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
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 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 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 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 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 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 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 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 以舟曲为例,在此次灾害发生的三眼峪沟口至月圆 村段,河道全部被开发为耕地;月圆村以下至白 龙江段,河道则完全被住房所取代,只在中间留 下一条不足5米的行洪道。在这次灾难中,河道 中的建筑物全被冲毁
2.我国城镇泥石流防治
• 1.适当提高防治工程的设防标准。 •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再次警示,必须提
• 地震的影响
• 发生在山区的强烈地震之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 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 动力和触发条件.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土 实体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
• 对舟曲泥石流来说,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 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 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 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 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时间。
• 2. 改造老旧泥石流防治工程。
• 对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防治工程规划不合理的老旧防治 工程,必须根据新的设防标准,利用最新的防治技术,进 行新的规划和设计,建设新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对于防治 工程规划较为合理但设防标准偏低的防治工程,必须在原 防治工程基础上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工程达到新的设防标 准,提高防御泥石流的能力;对于规划设计均合理,但因 泥沙淤积而导致防护功能降低或防治工程受到一定破坏的, 必须进行清淤和工程修复,确保工程运行状态良好,但对 于破坏严重的工程,必须拆除重建;对于所有城镇泥石流 防治工程均应设置预算工程清淤和维护资金,定期维护, 确保防治工程和监测预警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 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 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 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 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 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 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 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过度的水电站开发后,当地在沿江城 镇又开始进行了火红的房地产开发,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论证,大量的
房子与公路被修建在不适合建筑的地 方,由此加剧了对地形,地貌和植被的 更大破坏,增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 率和规模,使地表环境更加不稳定.
•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快速发展,但由于对城乡建设, 农村居民点建房和工程建设的地质勘察和地质危 害评估重视不够,埋下了巨大隐患.还有很多地方切 坡建房,劈山修路,造库蓄水但工程防护措施不到位, 也埋下了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