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汇总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汇总


3、 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 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习实验。
S—— 0—— R。实验:位
4、 班杜拉(容易被考到)——社会性学习理论: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
5、 人本主义理论——讲学习氛围。 (即可)马斯洛、罗杰斯 6、 建构: 3 种倾向:认识、社会文化、行为 第四章
B 、概念同化: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 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过程。包括的学习模式——派生下位学习、相关学习
5、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 A 、概念学习的 操作化 ;幼儿的概括特点是内容比较贫乏,多是外部的,不精确,儿童思维
活动发展的过程就是外部物质活动内化的过程,针对幼儿思维的形象性和动作性,采用操作学 习的方式能促进其数概念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具有直觉行动性,离开一 定的形象和动作,其注意就可以转移,思维可能分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操作减缓幼儿思维
12、运算: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一种可逆 的动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
13、幼儿智力技能的形成是表征的形成。 14、内化、表征 15、模仿和游戏是两大手段。 总之:幼儿的智力技能的发展其实是表征能力的发展。表征能力的发展就是从程序性知识 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变。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和游戏。
C 、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熟悉同伴、玩具或引发儿童兴趣操作材料、

2、
席勒 /斯兵塞 拉扎鲁斯 / 帕特里克 格罗斯 博伊千介克 弗洛伊德 皮亚杰 伯莱恩 怀特
剩余精力说 松弛说
生 活 预 备生长说 说
补偿说
同化说
觉醒论
权力— —效果 论
3、儿童的需要:
A 、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B 、对新体验的需要(探究体验的需要)
4 岁前
6、 发展性教学: 维果斯基提出,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 7、 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 2、 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 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优点
观察者的心理活 动和行为表现比 较自然和客观 性。
对实验条件控制 严密,可保证结 果的可靠性,便 于精确分析。
在自然的情景 下,不受时间、 空间条件的限制
可以找出实践中 的不足,为教学 提供反馈信息
缺点
消极被动的期待 某种行为,很难
研究环境和条件 的特殊从而使研
可靠性取决于研 究者对各种主观
会随心理主观意 志、外界刺激的
,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
B 、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但仍然有儿童掌握 游戏的进程。不是教师传授游戏方法,而是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力展开游戏情节。关键在 于:把握介入游戏的契机。
C 、指导游戏法;适合还未进入角色的儿童。便于教师对游戏过程的调控,弊端:儿童可能 终止游戏。
示范和讲解,用于有组织的游戏。
8、 A 、游戏准备:
1)、游戏时间;时间必须充足,每天 30— 50 分钟的自由时间,游戏的时机也很重要,要在 幼儿精力充沛和头脑清醒的上午,避免就餐或午睡之前开展。
2)、游戏地点;不要过于空旷或狭窄,表演游戏:空地大一点
智力游戏:安静的环境
3)、游戏材料:富有童趣,能满足好奇心。
A 、家庭 B 、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媒 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A 、 观察学习 B、认知加工 C、角色扮演 D、自我强化 E、社会合作 3、 埃里克森:主动性对内疚;获得主动性,获得性别角色。 4、幼儿社会型学习的特点:
A 、随意性和无意性(教师一定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在无意中伤害孩子) B 、长期性和反复性;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缓慢过程。
4) 、经验准备:是指儿童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集体性的合作游戏具有较高的游戏水平。 游戏准备工作的核心就是创造条件。
B 、游戏观察: 不仅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 而且构成了准备工作和成人介入游戏的桥梁。 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第六章
1、怎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性学习
2、技能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外化和智力技能(感知、思维)——内化
2) 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 学 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 学习准备期: 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
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适合性包含 3 个因素: 个
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
4、皮亚杰:前运算阶段
布鲁纳:肖像表征阶段
5、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辅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6、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 (大题)
A 、奖励和敲入其分地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B、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C、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7、发展记住两句话:外部动机起主导,内部动机逐渐发展。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8、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垂直迁移、逆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同化、顺 应
9、问题解决等于迁移 第五章
1、游戏的心理特征: A 、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
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活动。 (活动动机的内源性、活动目的隐 蔽性、活动过程松散性、活动内容虚构性、活动规则变通性、活动主体积极性)
B 、游戏是可观察性行为(认知行为、交往行为、宣泄行为)
C 、实践性;幼儿社会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5、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方法(考过)
A 、观察学习法 B、强化评价法 C、体验思考法 D 、言语传递法
E、角色扮演法
F、移情训练 6、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名称即可)
A 、综合渗透性原则 B 、生活随时性原则 C、时间参与性原则 D、适宜发展性原则 E、时代性原则 7、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使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包括道德 认识(基础) 、道德情感(动力) 、道德意志(坚持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关键) 。
第七章
1、两种理论:特征说: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结合而成。 原型说: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表示。
2、概念种类:抽象属性和概括程度——具体概念和抽象、初级和二级、概念形成的途径——前 科学和科学
3、概念的学习:联结理论和假设理论 4、概念学习的方式:
A 、概念形成 (幼儿主要的形成方式) :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 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 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 概括过程)
C 、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成就性动机对立) D 、对责任感的需要(成就性对应)
4、儿童游戏动机:
A 、活动性
B 、探究性 C、成就性 D 、亲和性
5、幼儿游戏的特征是象征性游戏,其主要形式是角色游戏。
6、幼儿游戏类型 P186 的图表
7、幼儿游戏指导策(或小的名解)
A 、平行游戏法;教师接近儿童 ,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 交往 ,不参与儿童游戏。往往用于结构游戏与表演游戏。
D 、“真实发言人” ;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智力游戏。目的:促进儿童按照现实生活的客 观逻辑展开游戏过程,减少游戏的虚构成分。
A 、B 和 C 是一种情景内指导, (基于虚构情景) D 是一种情景外的指导,这就是创造的真 谛。 A 和 B 是一种间接指导策略,充分运用暗示原理, C 和 D 是一种直接指导策略,充分运用
1、 幼儿学习: 幼儿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 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操作学习。
3、 幼儿学习的特点:
A 、 游戏室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B、 幼 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C、 幼 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D、 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性与促进
道德认知:皮亚杰: 1)无律阶段 2)他律阶段 3)自律阶段 柯尔伯格: 1)前习俗水平——以惩罚和服从未定向,以工具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2)习俗水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以普遍的伦理道德为定向
8、 道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应用) (仔细看一下,大题) (研究最为透彻) 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较低,他们不仅道德知识不多,突破难关是道德认识也很肤浅,概括 力差。是非观不稳定的状态,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方法: 1)要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
学的出发点、
4、 学习关键期: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 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Eg: 2 岁——口头语言、 4 岁——形状直觉形成 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 发展敏感期: 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 Eg:2— 4 岁——语音学习 、 5— 5.5 岁——掌握数概念
2)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的、生动的内容,将道理渗透到有趣的故事或 其他形式。
D 、动作的熟练
D 、动作熟练的训练
6、儿童动作技能发展表现
A 、双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B、躯体运动的发展(走、跑、跳、平衡、钻爬和攀登)
7、、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A 、知识经验 B、讲解与示范 C、练习
8、运动教育:莱本 9、蒙台梭利:动作教育——又称日常生活教育或肌肉教育,主要训练幼儿基本的动作(身体概 念、准备动作) 、大肌肉动作 (全身运动、 团体运动)、小肌肉动作 (准备工作、 日常生活活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