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电镀行业现场环境监察指南(征求意见稿)环境保护部2012年8月前言本指南介绍了电镀行业主要生产工艺、产污节点和治污工艺,分析了现场环境监察的要点,给出了定性检查和定量测算方法,供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执法参考使用,不具强制性。
各环境监察机构在定期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指南部分或全部监察要点,自行制定《检查方案》和《检查清单》,实施现场执法检查。
本指南所列参考数据为各地区统计数据汇总而成,代表行业一般技术水平,个别地区由于地域、经济、技术等因素,可能会与本指南所列参考数据略有出入。
“现场监察程序”、“现场监察方法”、“环境应急管理”、“综合性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监察报告”参见已颁布的味精、焦化、铅蓄电池等行业现场环境监察指南,本指南中不再赘述。
指南中“3.监察工作依据”所列政策、标准更新后,以其最新版本为准。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对电镀行业实施的现场环境监察工作。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起草单位为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组织制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录1.适用范围 (1)2.术语和定义 (1)2.1 电镀 (1)2.2 镀前处理和镀后处理 (2)2.3 退镀 (3)3.监察工作依据 (3)3.1 政策 (3)3.2 标准 (4)3.3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5)4.建设项目现场监察要点 (6)4.1 产业政策 (6)4.2 选址 (6)4.3 环评制度执行 (6)4.4 “三同时”制度执行 (7)4.5 试生产管理 (8)5.电镀企业监察要点 (8)5.1 产业政策 (8)5.2 生产现场 (9)5.3污染防治设施 (18)附件1:电镀企业现场环境监察单 (30)附件2:排放标准 (36)附件3:电镀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简介 (39)一、镀前处理 (39)二、电镀 (42)(一)镀锌 (43)(二)镀铜 (45)(三)镀镍 (47)(四)镀铬 (49)三、镀后处理 (51)四、退镀 (51)五、污染防治措施 (52)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察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电镀企业、含有电镀车间的企业、电镀工业园履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项政策及标准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处理的活动。
(对化学镀、阳极氧化、磷化等表面处理具有参照作用)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电镀应用电解作用在制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金属或合金沉积层的过程。
2.1.1单层电镀在基体仅沉积一层金属层的电镀。
2.1.2多层电镀在同一基体上先后沉积几层性质或材料不同的金属层的电镀。
2.1.3 合金电镀在电流作用下,使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也包括非金属元素)共沉积的过程。
2.2 镀前处理和镀后处理2.2.1镀前处理为使制件材质暴露出真实表面,消除内应力及其它特殊目的所需,除去油污、氧化物及内应力等前置技术处理。
(1)化学除油借皂化和乳化作用在碱性溶液中清除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2)电解除油将金属制件放入有一定组成的碱性溶液中作为阳极或阴极,利用通过的电流达到除油目的的过程。
(3)乳化除油用含有有机溶剂、水和乳化剂的液体除去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4)弱浸蚀溶解金属零件上的氧化物薄膜,保证镀层与基本金属牢固结合的过程。
(5)强浸蚀溶去金属零件上的厚层氧化皮或不良的表面组织,以及粗化零件表面的过程。
2.2.2 镀后处理为使镀件增强防护性能,提高装饰性能及其它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如钝化、热熔、封闭和除氢等)电镀后置技术处理。
(1)化学钝化用含有氧化剂的溶液处理金属制件,使其表面形成很薄的钝态保护膜的过程。
(2)除氢金属制件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处理或采用其它方法,以驱除金属内部吸收氢的过程。
(3)出光在溶液中短时间浸泡,使金属形成光亮表面的过程。
2.3 退镀退除制件表面镀层的过程。
3.监察工作依据3.1 政策➢《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环法[1996]734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200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3.2 标准目前电镀行业执行以下标准,标准修订后,以其最新版本为准:➢G 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H J2002-2010《电镀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 J/T314-2006《清洁生产标准电镀行业》➢G 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 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 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 B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 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 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 B15562.2-1995《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H J609-2011《六价铬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H J/T35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 J/T212《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 J/T355《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规范》➢H J 2000-2010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3.3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4.建设项目现场监察要点4.1 产业政策禁止新建含氰电镀工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淘汰类)4.2 选址4.2.1环境敏感区判断(1)禁止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新建、改建、扩建电镀项目;(2)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电镀项目,改建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3)禁止在风景名胜区、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的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
4.2.2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符合已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
4.3 环评制度执行4.3.1新建、改建和扩建电镀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上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环评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必须在取得环评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4.3.2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和防治污染的措施等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环评审批文件一致。
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治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开工建设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3.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别2003年1月1日起,电镀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4.3.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级2003年1月1日起,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4.4 “三同时”制度执行4.4.1污染防治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按照环评审批文件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4.4.2环保设施应按环评审批文件要求逐一建设到位(可根据环评文件、环评批复文件或“三同时”验收一览表逐一核对各污染防治设施);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应分期验收。
4.4.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齐全,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应逐一落实到位。
4.5 试生产管理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应当按规定向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试生产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生产。
试生产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但需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5.电镀企业监察要点5.1 产业政策2005年12月2日起,淘汰含氰电镀工艺(电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暂缓淘汰)。
辨别方法:➢目前主要存在有氰电镀的镀种有镀锌、金、银、铜基合金(如铜锡、仿金)及预镀铜等,其中氰化物镀锌应予以淘汰。
通过查阅企业相关材料,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评审批文件、生产记录等确定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根据企业电镀液配制原料记录判断是否符合产业政策。
5.2 生产现场生产现场监察的主要内容有电镀种类、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一般电镀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镀前处理、电镀、镀后处理三个环节。
从自动化程度上可分为手工电镀和自动化电镀。
手工电镀往往这三个环节分别布置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用水量较大且不稳定、废水溢流的缺点;自动化电镀三个环节基本连续,基本不存在地面水溢流现象,用水量较小,水量稳定,重复利用率高,可采用管道分流等优点。
5.2.1 电镀种类和生产规模目前常见的电镀种类为镀锌、镀铜、镀镍、镀铬等。
(1)检查要点:核实电镀种类、电镀生产线工艺和生产规模,判断是否存在未批先建项目、擅自变更生产工艺、擅自扩大产能等环境违法行为。
(2)辨别方法:①通过对极板金属、生产记录、原料购买和消耗台账、原料储存场所进行现场检查;②与环评文件及批复意见内容进行对比。
5.2.2 镀前处理(1)机械抛光。
采用打磨等机械方法对镀件表面进行平整处理,以增强镀层的结合力。
机械抛光过程产生的粉尘及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等污染物需要处理。
(2)除油。
除油一般有化学除油、电解除油、乳化除油,主要设备为除油槽和清洗槽,添加的化学品主要为氢氧化钠、有机溶剂、除油剂或乳化剂。
该工序主要产生含油废水。
①检查要点:➢除尘装置是否正常连续稳定运行;➢清洗槽、除油槽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清洗槽废水是否有效收集并处理。
②辨别方法:查看生产现场是否有明显粉尘和废水溢流现象。
(3)除锈。
除锈一般采用酸洗,主要按采用不同酸的种类和浓度区分,主要设备为酸洗槽和清洗槽,添加的化学品主要为盐酸、氢氟酸等。
该工序主要产生酸性废水和废气。
①检查要点:➢酸洗槽是否无外溢和渗漏现象;➢酸洗槽旁边是否有废气处理装置;➢清洗废水是否有效收集并处理;➢废气处理装置与废气产生情况是否匹配,处理工艺和处理能力是否得当,是否有无组织排放现象。
②辨别方法:现场检查废气处理装置的铭牌,判断实际运行参数是否满足铭牌所列参数要求;现场是否配备吸收液或吸收剂,是否存在刺激性气味、是否有明显废水溢流现象。
5.2.3 电镀在电镀生产中常见镀种包括镀锌、镀铜、镀镍、镀铬,其中镀锌可作为单层电镀的代表,镀铜、镀镍、镀铬可以作为多层电镀的代表;其它金属镀种、化学镀、阳极氧化、磷化等表面处理过程可相应参考以上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