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血中成药及方剂

理血中成药及方剂


适应症:血瘀;出血。 分类:活血祛瘀;止血。
注意事项:

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做到急 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 逐瘀防伤正气。逐瘀过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 故在使用活血祛瘀剂时常辅以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 而不伤正。 止血慎防留瘀。必要时,可在止血剂中辅以适当的活 血祛瘀之品,或选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药,使 血止而不留瘀;至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的出血, 法当祛瘀为先,因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 活血祛瘀剂虽能促进血行,但其性破泄,易于动血、 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 用。
口角流涎---“流涎者属气虚无疑。” 语言謇涩 ---“ 今半身无气,已不能动,舌亦半边无气,亦不能 全动,故说话不能真。” 大便干燥---认为非风火,“乃无气力催大恭下行。” 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此是气虚不固也。”
主治中的症状以何证为主?气虚还是血瘀?
中风之后,经气大虚
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 少佐桂枝温通妙 下焦蓄血小腹胀 泻热破瘀微利效 主治:下焦蓄血证

病机分析:
邪在太阳不解,化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 于下焦之蓄血证。 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 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 故小便自利; 夜属阴,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 心主血脉而藏神,瘀热上扰,心神不宁,故 烦躁谵语、如狂。 治法:逐瘀泻热

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 或涩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当归 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川芎一钱半(4.5g)、 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 (4.5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二 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处之“未及”,说明其贡献之大。 Nhomakorabea2.是治疗中风后遗证的常用方
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的规定性。一般中风发生后在 半年内,是一种恢复期,往往叫它恢复期症状。在恢复 期依靠人体自身的正气,能够恢复很大一部分功能。而 中风发生半年以后,进入后遗证阶段。在这个阶段,剩 余这些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邪的症状再恢复比较缓慢。 这个方用于中风后遗症有比较好的疗效。其实用于中风 恢复期症状应该说更好。临床上发现如果体温、血压正 常以后,这个方越早用后遗症遗留越少。
小结
①补阳还五汤立方之本在于气虚,是用于治疗“亏损五 成元气”之病症的方剂,体现了“损者益之”的治疗 精神。 ②辨证时应把握病机要点,认清疾病本质,充分认识 “气”与“血”的关系。应牢记中医治疗疾病是以 “证”为基础,要对患者病情做全面的分析。 ③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一方一病,此 方是王清任治疗半身不遂的方剂,在临床上用益气活 血治疗多种疾病,是根据气虚与血瘀比例的不同而将 此方变化运用。所以临证时要心细认真,不断积累经 验,开阔思路,才能提高辨证分析能力,提高临床疗 效。
方中气药与血药主次分明:黄芪为补气药,
是主药,其用量数倍于其他诸药;而赤芍、川芎、 当归尾、地龙、桃红为活血化瘀通络药,与黄芪 相辅相成,共显补气、活血、通络之功。邓铁涛 认为“在一大队理血祛瘀药中,重加黄芪一味以
统之,寓消瘀于补气行气之中,寓生气于理血之
中”。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 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
方剂教研室 李艳彦
思考 ???
1、方名为何为“补阳还五”? 2、主治中的症状以何证为主?气虚还是 血瘀? 3、治疗为何重用黄芪?用人参行不行? 4、学习此方的意义何在?
〖方源〗
《医林改错· 卷下· 瘫痿论》: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 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名为何为“补阳还五”?
病机分析:

瘀血内阻胸中,气机失畅,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 不愈; 气郁不舒,郁久不解,肝失其柔顺条达之性,故急 躁易怒; 瘀血化热,病在阴分,则入暮渐热, 血瘀血府,则内热烦闷; 瘀热上扰心神,故见心悸失眠; 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 瘀热犯胃,引动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故而呃逆; 其痛有定处而如针刺,以及表现于面、唇、舌、脉 等见症,皆为血瘀征象。




病机分析: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 滞所致胸痛、胸闷之方,即王清任之“胸中血 府血瘀”之证。
瘀血内阻胸中,阻碍气机,气机失畅,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不愈;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 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 瘀热犯胃,引动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故而呃逆不止,甚至饮水即呛; 气郁不舒,郁久不解,肝失其柔顺条达之性,故急躁易怒; 气瘀血而化热,病在阴分血分,则入暮渐热; 血瘀血府,则内热烦闷; 瘀热上扰心神,闭阻心脉,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 其痛有定处而如针刺,以及表现于面、唇、舌、脉等见症,皆为血瘀征 象。
理血剂
学习目标:
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 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 项。 熟悉:生化汤、失笑散、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了解:鳖甲煎丸。
定义: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 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统称理血剂。
治疗为何重用黄芪?用人参行不行?
这个方用药独特,黄芪用至四两。《本经疏证》云: “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 阻滞,无不尽通。” 黄芪甘温,用量重则气味具厚,因 而有宣通走泄之性,正如古代医家在阐释药物用量与功效 的关系时所云“少用则壅滞,多用则宣通”。因此,本方 黄芪用至4两,绝非只是补气之用,在补益之中尚具宣通 之力,宣通则能通利气血经脉。而且生芪走表,经络亦为 表,走而不守,补气以行瘀,这正是重用黄芪而不用大补 元气之人参的道理。
王氏注重气血,气血之中尤重气。他认为,气是人体 生命之源,凡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均受 气的支配。同时还以量化方式分析元气渐亏之病机,他认 为,若人身元气为十成,则左右半身各占五成;亏二成而 左右各剩四成,一般尚无病态;亏五成而左右各剩二成半 时,会出现气虚之证。此时一旦有空虚之隙,所剩二成半 归并一侧,或左或右,病侧无气,无以帅血,必停留而瘀, 导致半身不遂。因此,得出气虚而血瘀的理论,创补阳还 五汤。所谓“补阳还五”,还五,还那丢失的百分之五十, 这是一种比喻,是指应迅速用大补元气的方法使周身元气 得以恢复。其实质就是补足人体“十分”元气之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斜、 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现代运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 因引起的偏瘫,上肢或下肢痿软,面神经麻痹、多 发性神经炎等,并扩大运用于脑外伤后遗症、血瘀 头痛、冠心病、慢性风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高脂 血症、肾病综合征、萎缩性胃炎、子宫内膜异位症、 慢性盆腔瘀血综合征、不孕症、雷诺氏病、硬皮病、 坐骨神经痛、慢性前列腺炎、眼性重症肌无力、肥 大性鼻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眼病等属气虚血瘀 者。
本方是补气为主还是活血为主?
a. 从王清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中风病 主要起因在于元气亏虚,而且是五成元气的亏 虚,瘀血只是气虚产生的病理产物。 b. 从《医林改错》记载的症状看,气虚症状为 主,瘀血症状不明显。并没有逐瘀汤证中常见 的局部瘀斑、固定不移的疼痛、夜间发热等瘀 血表现。 c. 从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及用量来看,补气药 为主,活血药量很小。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 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 调经重在暖胞宫 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证

病机分析:
随症加减
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牛膝、杜仲; 久病加水蛭、虻虫;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 口眼歪斜,合牵正散;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偏寒,加附子; 脉虚,加党参、白术。
使用注意
1 )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 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2 )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 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
本方证病位在胸中,病机重点是血瘀,兼有气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配伍意义: 君: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牛膝—祛瘀通脉,引血下行 赤芍、川芎—活血祛瘀

佐: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 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 使:桔梗—载药上行 甘草—调和诸药
瘀血既成,单纯补气,不足以去其瘀。 王清任认为“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配伍活血药防 止补气引起瘀血加重; 再者是通过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使所生元气顺利流通至患侧 肢体以恢复其功能,张锡纯将其概括为“补而不滞,元气愈旺”。
臣: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归尾------活血祛瘀和营 佐:地龙:通经活络
邪,丹溪主痰等立论。王氏表示异议,他认为
半身不遂是因元气亏损所致,“无气则不能动, 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对于偏瘫引起的一
系列症状,王氏认为均系气虚所致,如:
王氏分析中风病机
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 口眼歪斜---无气 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嘴角上抽
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其实并非左右之歪斜,是因受病之半脸无气,半脸缩小
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 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 得气厥之证。”确是有得之言。
3)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 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案例:
邑某君,年过六旬,患偏枯原不甚剧。欲延城中某 医治之,不遇。适有在津之老医初归,造门自荐。服其 药后,即昏不知人,迟延半日而卒。后其家人持方质愚, 系仿补阳还五汤,重用黄八钱。知其必系脑部充血过度 以致偏枯也,不然服此等药何以偾事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