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PPT课件
小 柴 胡 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 生姜 大枣 甘草 洗,半升
切,三两
擘,十二枚
炙,三两
用法: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去渣再煎,可 使药性更为醇和,汤量更少,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 致呕。
主治病机分析:
8、热入血室证兼气滞者,加香附、苏梗、枳 壳;
9、兼血瘀者,加归尾、桃仁、元胡; 10、兼热伤阴血者,加生地、丹皮; 11、黄疸者 加茵陈、山栀子。
方歌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第二节 调和肝脾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 肝脾不和的病机特点:常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四逆散主治证候分析:
1、阳郁厥逆证 外邪传经入里
脉弦
阻遏气机 阳气内郁, 不得温养四末
影响诸脏功能
四逆
腹痛、泻利下重、咳逆、心 悸、小便不利
2、肝脾气郁证: 胸胁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四逆散----方解
* 君: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 臣:白芍 — 敛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3.调和肠胃 — 用于邪犯肠胃,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 半夏泻心汤。 4.表里双解—表里同病之证。
--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
三、使用注意:
1.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故 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 不宜使用;邪在表而误用和解,则易引邪深 入,邪已入里而误用和解,则会延误病情。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往来, 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3.情志所伤的肝脾不和,宜配合思想开导。
第一节 和解少阳
适应证:伤寒少阳证
伤寒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半表半里 病势:太阳传少阳—正气受损 病变特点:
• 正邪相争 • 胆火上炎 • 气机阻滞 • 津液壅滞
• 用药特点: 半表半里--透邪外出--柴胡、青蒿、黄芩 正气不足--益气扶正--人参、大枣、甘草 胆火上炎--清泄胆热--黄芩、青黛 气机郁滞--疏畅气机--柴胡、陈皮、枳壳 津液壅滞--祛除水湿--半夏、茯苓
用量特点:柴胡为人参、甘草的一倍以上。
【运用】 辨证要点:本方是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和解 少阳的代表方。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苔白,脉弦为辨 证要点。
所以《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其应用范围 十分广泛。
加减变化
1、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 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
热与血相互搏结,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 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 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病机】邪聚少阳,胆胃不和。 【治法】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方解
* 君:柴胡 — 透解少阳半表之邪,消除病因; — 疏畅少阳经气之郁滞,消除主证。
2、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 生津止渴;
3、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 以柔肝缓急止痛;
4、胁下痞鞭,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 以软坚散结;
5、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 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
6、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 加桂枝以解表
7、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
加减变化
1、气郁化火甚者 + 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 2、兼血瘀者 + 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
附方
• 1.柴胡疏肝散
• 组成: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 香附、川芎
•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 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 胀满,脉弦。
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防止柴胡的耗伤阴血之弊。
*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 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为调肝的常用组 合。
• 佐:枳实 —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 合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 气机;合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
* 使:炙甘草 — 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 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 — 调和诸药。
【运用】 辨证要点: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 弦。
和解剂
.
和解剂
一、概念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 肠胃、调和寒热等作用,用以治疗少 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 杂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调和肝脾 —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 少阳病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
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 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1、
伤
气机郁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寒
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少 阳
胆热 胆胃失和—口苦喜呕不欲饮食
证
苔薄白,脉弦
其他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 黄疸;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
• “逍遥,《说文》与消摇通,《庄子逍遥游》 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 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 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 组 成:
半里)之热; — 清胆火
柴胡之升散配黄芩之降泄,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佐: 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疏通水道;
人参、大枣 使(兼) 炙甘草
益气扶正
助正驱邪 防邪内传
*配伍特点: 本方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
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脾胃调和,诸证自 愈。
木疏土
木乘土
肝木
脾土
肝木
脾土
土荣木
土侮木
四 逆 散(《伤寒论》)
• 组成:
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6g
• 用 法:
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古代多用散剂,每日2次,每次9g,分上下午半空腹温 开水送服;现代多用汤剂,水煎,分2次上下午半空腹 温服。
本方药物用量,原书四药均等,以求各药势均力敌, 升降敛散,相反相成。但现代运用并非一定拘泥于此, 对腹胀较重的病人,甘草用量可适当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