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汉字词语的语义变迁

韩国汉字词语的语义变迁



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 一 是 语 素 义 不 对 称。汉字词语大都是双音节的合成词 , 由两个单 音节词构成 , 而单音节词则具有多义的特征。因 此 , 同一个双音节词 , 由于在汉语和韩 国 语 中 的 语素义取向不同而造成了同 形 异 义 。 例 如 “过 年” , 在汉语中表示 “过春节” , 而在韩国语中则表 示 用的是 “超过婚龄” 。这是因为汉语中的 “过 ” 义 ,“ 年” 用的是 义 ; 而韩国语中的 “度过” “年节” 用的是 义, 用的是 义。又 “过” “超过” “ 年” “年龄” 如 用的是 “病故” , 汉语表示 “因病去世” , “ 故” “故 去” 义 ; 而韩国语则表示 用的是 “因为生病” , “ 故” 义。二是构词理据不同。虽然中国人和韩 “原故” 国人对标记语素的汉字有着共同的理解 , 但由于 造词理据不同而可能产生理 解 上 的 差 异 。 例 如 “药水” “液态的药剂” , 汉语表示 , 而韩 国 语 则 表 示 “矿泉水” , 这是因为韩国人认为矿泉水也有药 效 ; 再如 “汽车” , 汉语和韩国语都指一种机动车 , 文部和庚青部有 2 例通押 , 晚唐有 4 例通押。这 充分体现了 与 在韵方面相通的可能。关 “真” “贞” 于两字的声母在中古时虽有较大区别 , 但也并不 是毫无联系。两字的上古声母都是舌音 , 一个是 章母 , 一个是端母 , 发音部位相近。所以两字读音 还是很相近的 , 提供了讹传的可能。再者 , 繁 “贞” 体作 极似 , 这也为别人提供了讹抄 “貞” ,与 “真” 的可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乃 的讹字。 “贞” “真” 以上 是 我 们 从 诗 律 和 用 韵 方 面 对 徐 寅 诗 赋 的校正。其实 , 从韵律的角度来校正古代文献 ( 韵 文 ) , 既是音韵学现实功用的体现 , 也为我们在音 韵学和校勘学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国语都表示 “很早以前发生的事情” , 此外汉语还 指 “文艺作品中的情节” , 这是韩国语所没 有 的 , 这说明 一词在汉语中发生了转移; 又如 “故 事 ” “阶段” , 汉语和韩国语都用来表示 “事物 发 展 过 程中的段落” 的意 , 而韩国语还有 “楼梯” “ 台阶” 思 , 说明 在韩国语中发生了转移。语用上 “阶段”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 是 词 性 上 的 差 异 , 例如 “经济” , 在韩国语中只能用为名词 , 而汉 语还可以用为形容词 , 表示 “用较少的人力、 物 力、 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 又如 “关心” , 韩国语 只能用作名词 , 而汉语还可以用作动词。二是感 情色彩上的差异 , 即汉语中一些含有褒义的词语 在韩国语中变成了贬义。例如 “欢乐” , 韩国语常 用来表示 “拈花惹草” “ 寻欢作乐” , 含有贬斥的感 情色彩 ; 而汉语中一些含有贬义的词语在韩国语 中则变成了褒义或中性 , 例如 “自负” , 汉语表示 “自以为了不起” , 含有贬义 , 而韩国语则表示 “有 自信” “感到荣耀” , 带有自豪的感情色彩。以下再 略举数例。 放学 : 在现代汉语 中 既 指 “学 生 下 课 回 家 ” , 又指 “学校放假” ; 而韩国语只指 “学校放 假 ” ,这 是汉语所没有的。 对象 : 汉语和韩国 语 都 表 示 “行 动 或 思 考 时 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 或 , 但汉语还可指 “恋 人 ” “配偶” , 这是韩国语所没有的。 讨论 : 汉语和韩国 语 都 表 示 “就 某 一 问 题 交 换意见” 的意思 , 这是汉语 , 但韩国语还有 “发言” 所没有的。 的意 世代 : 汉语和韩国语都有 “(很多 )年代” 思 , 但韩国语还用来表示 或 “住户” “家庭人口” , 这是汉语所没有的。 黄色 : 汉语和韩国 语 都 指 “黄 的 颜 色 ” , 但汉 语还指“含有色情的东西” , 这是韩国语所没有 的 , 这一义项通常使用 等汉字词。 “颓败” “猥琐” 工作 : 汉语和韩国 语 都 表 示 “从 事 某 一 职 业 或某一任务” , 但在韩国语中含有贬义 , 特指北方 对南方的宣传工作或情报工作。 技巧 : 汉语指 “巧妙的技能” , 是一个中性词 ; 而在韩国语中则含有 的意思 , 带有贬斥的 “骗术” 感情色彩。 过分 : 汉语中表示 “超过一定的限度或究
韩国汉字词语的语义变迁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语约占词汇总数的 60% , 而在历史上所占的比例更大。在长期使用汉字词 语的过程中 , 其中有近半数的词语发生了语义变 迁。也就是说 , 这些词语虽然仍保持着原形 , 而语 义却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也即 , 它们 在 “能 指” 方面虽然仍保持着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 但 在 方面却发生了错位。在比较语言学中 , 这 “所指” 类词语称为 “非完全对应性词语” , 孟柱亿称之为 “蝙蝠词” 。汉字词语本来为韩国人学习汉语或中 国人学习韩国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 但其中的非 完全对应性词语却制造了潜在的障碍 , 从而导致 了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本文针对这类非对应性的 汉字词语进行简要描述 , 并试图分析其发生的原 因。 汉字词语的非对应性表现为两种情况 : 一是 同形异义 , 二是同形歧义。所谓 “同形异义” , 是指 词形与汉语相同 , 而语义却完全不同。这一现象 此 ,“ 真” 字作为限韵字 , 出现的可能性也是很大 的。从赋的用韵上明显发现 , 都 “ 贞” 、 “ 亲” 、 “ 麟” 是韵脚 , 限韵根据要求押真韵。 在 “亲” 、 “ 麟” 《广 韵》 中都是真韵 , 而 在 中是清韵。这既 “贞” 《广韵》 不符合官韵规定 , 徐寅的实际语音中也不存在这 种现象。 相反 , 字却能使这问题迎刃而解。 至 “真” 于 为何写成了 “真” “贞” , 我们认为是字音相近 , 字形相似 , 讹传讹抄使然。 中古音乃庄母真 “真” 韵, 中古音乃知母清韵。从韵上体现出二者 “ 贞” 的相近。在徐寅的诗赋中虽然没有体现出臻摄和 梗摄的通押 , 但两摄通押现象在唐代是极其普遍 的。据储泰松 对关 《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研究》 中文人用韵的统计 , 初唐臻梗深三摄通押 19 例 , 中唐 8 例 , 敦煌变文 9 例 , 曲子词 7 例。此外 , 据 尉迟治平对中唐及晚唐诗人用韵的统计 , 中唐真 ( 通讯地址 : 250014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44
2006 年第 3 期 ( 总 第 71 期 )
汉字文化 !"#$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但汉语的造词理据是 “以汽油为燃料的四轮机动 车” , 而韩国语的造词理据是 “以蒸汽为动力的机 动车” ; 又如 “亡羊补牢” , 汉语用来比喻受到损失 之后 , 再采取补救措施还来得及 , 可以避 免 以 后 再受损失 , 而韩国语则用来比喻受到损失之后 , 再采取补救措施已经来不及了 , 汉语的理据着眼 于事后的弥补 , 而韩国语的理据则着眼于损失的 既成。三是语义根据不同。这类同形词大都来源 于中国古代或近代 ,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却发生了 不同的变化。有的是汉语沿用了古义 , 而韩国语 产生了新义 , 例如 一词 , 汉语表示 “总角” “未成年 的孩童” , 而韩国语则表示 “小伙子” “青年人” 。有 的是韩国语沿用了古义 , 而汉语则产生了新义 , 例如 一词 , 在韩国语中表示 “馒头” “饺子类带馅 的面食” , 而汉语则表示 “不带馅的蒸制面食” 。还 有的双方都发生了变化, 但却不同步, 例如 “功 夫” 一词 , 原指 闲暇” “本领” “ 素养” , 也指’ , 但在 汉语中还可以表示 “时间” , 而在韩国语中则表示 “学习” 。四是文化背景不同。汉字词语在不同的 生存环境中必然带有不同的文化因子 , 在使用过 程中反映出不同的认知。例如 一词在汉 “有权者” 语中指 “手中掌握权力的人” , 一般指 “官 员 ” ,而 韩国语则指 “拥有选举权的人” ,即 “选民 ” ; 又如 “高 等 学 校 ” , 汉语指 “大 学 ” , 而韩国语则指 “高 中” 中等、 高等三级学 校 分 类 , 这是因为在初等、 中 , 中国的 是包括初、 高中在内的 , 而 “中等学校” 韩国的 则只指初中。以下再举数例。 “中等学校” 人事 : 最初指人世间的万事 , 例 如 《史 记・太 史公自序》 : “夫 《春秋》 , 上明三王之道 , 下辨人事 之际。” 后引申有 之义 , 运用于人际 “说情” “请托” 交往。在现代汉语中 , 主要表示对工作人 “ 人事” 员的管理工作 , 而在韩国语中的意思则是 “打 招 呼” “问候” 。 召唤 : 亦有 义, “ 召” “唤” 《 诗经・小雅・出车》 : 在现代汉语中 表 “召彼仆夫 , 谓之载矣。” “召唤” 示 义, “呼唤” “ 号召” ; 而在韩国语中则为 “传讯” 为法律用语。 人间: 原指 “人世” “世间” ,如 《 韩 非 子・解 老》 现代汉语仍沿 : “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 用此义 ; 而韩国语则引申指 “人” “人类” 。 足球 : 现代汉语指用脚踢的一种球类运动 , 来。 一词 , 则是指 “足球” “网式足球” 。
!" #$
即古代的 “蹴鞠” ; 这个意思在韩国语中用 “蹴球” 复写 : 原指 “ 写” “仿照” “ 移置” 。现代汉语表 示 或 “誊录” “用复写纸手写” ; 而在韩国语中则表 示 “用复印机复印” 。 文章 : 现代汉语主要指 “独 立 成 篇 的 文 ” ;而 韩国语则表示 类化而 “句 子 ” , 大约是由 “章 句 ” 新闻 : 在现代汉 语 中 , 指 媒 体 对 当 前 社 会 发 生的重大事件的报道 ; 而韩国语则表示 “报纸” 。 野菜 : 现 代 汉 语 指 “可 以 做 蔬 菜 的 野 生 植 物” , 即非人工栽培的食用植物 ; 而韩国语则指 “一般的蔬菜” 。 散心 : 出自佛经 , 本指 “散 乱 之 心 ” ,如 《楞 严 经》 : “ 若在道场及余经行 , 乃至散心游戏聚落。” 后指 “排遣烦闷” , 如关汉卿 《鲁斋郎》 : “ 今日我去 云台观散心咱。” 现代汉语仍沿用这一义项 , 而韩 国语则沿用了前一义项 , 即 “放纵之心” 。 程度: 本指 知识、 技能所达到的标 “道 德 、 准” , 如韩愈 《答崔立之书》 : “ 乃复自疑 , 以为所试 与得之者 , 不同其程度。” 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 义 , 但在韩国语中则用来表示限度、 约数 , 相当于 “左右” 。 所谓 “同形歧义” , 是指某些汉字词语在汉语 和韩国语中所表达的意义既有相同的部分 , 又有 不同的部分。也就是说 , 这些汉字词语在不同的 生存环境中 , 或者表达的意义有同有异 , 或 者 使 用的范围有广有狭 , 或者感情色彩有褒有贬。造 成部分异义的原因主要是词 义 在 演 变 的 过 程 当 中 , 或扩大 , 或缩小 , 或转移 , 或发生了语用上的 差异。语义扩大的用例 , 如 “独身” , 汉语和韩国语 均表示 “没有配偶的人” , 但韩国语还表 示 “没 有 兄弟姊妹的人” ; 又如 “内外” , 汉语和韩国语都表 示 “内部和外部” , 但韩国语还表示 “夫 妻 ” , 这是 汉语所没有的。语义缩小的用例 , 如 “作业” , 汉语 和韩国语都表示 “有计划的劳动和工作” , 但汉语 还表示 “老师布置的课外练习” , 这一义项韩国语 使用 一词 ; 又如 “宿题” “翻译” , 汉语和韩国语都 指 “书面翻译或文字翻译” ,即 “笔译” , 而汉语还 可以表示 “口头翻译” , 这一义项韩国语 使 用 “通 译” 一词。语义转移的用例 , 如 “故事” , 汉语和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