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试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各种灾害事件史不绝书。
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倒,也就证明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东西,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这就是社会救济的传统。
最早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所谓“嗟来之食”,这个“嗟来之食”的发起人是齐国人黔敖。
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个体发起主动性社会救助的活动者。
在春秋时期,这样的活动已经被称为义举了。
《春秋左氏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救灾恤邻,道也。
行道,有福”。
可以判断最晚到春秋时代,救灾恤邻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并上升到一种道德规范的层次。
《老子》里面也提到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一种裒多益寡的观念。
裒多益寡、救灾恤邻的救济行为,最晚可以从先秦时期算起。
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进入明清时代,从个体化的救助逐渐发展到社区化救济。
在传统中国一个县的范围之内,作为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吏基本上只能到知县这层。
当时的一个县比我们现在县的辖区还要大,这样一个县下的社会治理如何得以运行?这个奥秘在于我们当时有一种官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有社会学家把它命名为双轨制。
所谓的双轨制就是在正式的官府治理之下,还有一个民间的自治系统。
也由于这种双轨制的存在,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维持。
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
从个体化救助的守望相助、邻里相助发展到社区化的救济,这就涉及官治和民治、国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
在经济发达区域,比如江南、华南也是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开始得到最先发展的区域,很多士绅以一种自愿的、公益的精神,主动地承担了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从最简单的修桥铺路,到荒年承办赈济等。
这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性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
因此,面对近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基层社会的很多基本关系还是得到了良好的维持。
而随着中国社会特有的同心圆式的扩展,在晚清时期出现江南援救华北的情况。
这样扩展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我们的同胞跟邻居是一样的;我们所要救助的人、所要救助的地区,跟我都同属中国。
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非常融洽地结合起来。
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启发性意义:第一,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把公益精神与道德规范的重建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第二就是把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现代公益社会的成长结合起来,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摘编自朱浒《从社会救济传统看邻里关系的历史内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几千年来,在各种灾害事件发生后,社会救济的传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
B.春秋时期,大家普遍认同救灾恤邻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并上升到道德规范的层次。
C.汉代,国家层面才开始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个体的社会救助活动进行鼓励和表彰。
D.社会救济的活动,从个体化的主动性救助逐渐发展为社区化的救济,是在明清时代。
【分值】3分【答案】C【解析】C项“汉代,国家层面才开始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个体的社会救助活动进行鼓励和表彰。
”时间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注意副词“已经”,表示动作已经发生。
【解题思路】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比如原文“已经”一词,C项中却表述为“才开始”,时间明显不符。
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选项D的概括性比较强,而且D项在内容表述上对原文进行了整合加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黔敖在路上准备饮食以赈济灾民的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个体发起的主动性社会救助活动,在当时被称为“义举”。
B.正式的官府治理与民间的自治系统结合的机制,不仅使社会救济行为得以推行,而且对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C.在江南、华南地区,很多士绅主动承担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例如修桥铺路、荒年承办赈济等,这些救济行为都是本着一种自愿、公益的精神。
D.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的发展,使得社会救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官府的正常活动中剥离出来,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
【分值】3分【答案】D【解析】D项中“使得社会救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性事务”。
而原文“这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两相比较,看出在限定条件上的差异,选项加了限制成份,与原文意是相符合了。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与原文进行比对,这类题目,重在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A项易误选。
因为进行了推断表述,容易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裒多益寡”“救灾恤邻”“守望相助“‘邻里相助”都是个体化救助行为者遵守的道义,是在灾难性事件前,处理邻里关系的一种救济传统。
B.明清时代,朝代转换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时社会基层结构的严重断裂,这是促使社会救济传统从个体化发展到社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C.晚清时期,出现了江南援救华北的社区化救济行为,这同当时中国社会随着同心圆式的扩展,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D.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是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启发意义。
【分值】3分【答案】B【解析】B项“明清时代,朝代转换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时社会基层结构的严重断裂,”。
而原文第四段“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
”表意正好相反。
【解题思路】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看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D项易误选,因为阅读跨度大,进行了整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晟,河中解人。
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
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
晟年十二,居父丧,为闻孝。
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
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
拜检校太常卿。
德宗立,晟亲信用事。
朱泚反,从帝至奉天,自请入京师说贼党以携沮之,帝壮其志,得遣。
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
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
吴通玄得罪,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无诒悔!”不听。
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
晟累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
府兵讨刘辟还,未扣城,复诏戍梓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
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日:“若等何为成功?”曰:“诛骄不受命者。
”晟曰:“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士皆免胄拜,从所徙。
入为将作监。
使回鹘,奉册立可汗,逆谓曰:“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
夫礼信不能为.何足奉中国乎?”可汗诸贵人愕然骇,皆跪伏成礼。
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
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
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晟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分值】3分【答案】A【解析】正确标点为:晟敏于辩,下士乐施。
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
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译文:柳晟能言善辩,尊重士人,喜爱施舍,只是从兴元入朝时,没有按诏命贡献,受到御史中丞卢坦的指责,皇帝因他贤能,不予追究,也没有公布于众。
【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
【考查方向】文言断句。
【易错点】“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之间的断句,要准确划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
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