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实现自我产业升级、深化和拓展的案例【案例1】从零开始的挑战精神【公司信息】社名:山阳精工株式会社成立:1963年资本金:2500万日元年销售额:10亿日元(2009年度)员工人数:70人总公司所在地:日本国山梨县业务容:高精度加工,高技术加工,产品开发,各种装置装配(机械,电),各种制造核心技术:开发、设计、精密部件加工、装置装配一贯性的综合技术公司:http://.sanyoseiko.co.jp/company.html【公司大事件】1963年,山阳精工株式会社成立,开始加工光学产品的精密零部件1973年,小泽工厂建设投产1988年,为了自主研发,设置开发部门1996年,被认定为山梨县示工厂;导入国家技能检定制度自主开发技术事业部生产管理系统;导入技能进修制度1998年,被认定为山梨县信息化示企业1999年,公司部导入技能考试制度2002年,引进三次元测量机2003年,引进CAD/CAM,取得ISO90001,自主研发产品—高温观察装置“SMT-Scope”展开海外销售2004年,经济产业省“经营革新法”认定2005年,被认定为“IT活用经营革新示企业”2007年,“制造支援队”活动开始【公司的经营特色】1963年公司成立,时任社长购买了两台机械之后,开始带着几名员工开始了遭人嫌、工作性质单一的切削加工。
当时,所有的加工人员都是没有切削加工经验的门外汉。
从一级转包商那里能拿到订单主要是一些批量小、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的其他企业不愿意接的订单。
1970年开始,公司开始直接从大型光学机械制造商那里接到订单。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对多品种小批量加工的产品的品质以及交货期的对应力有了大大的提高,订单数量也开始增多。
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很多的制造商向海外发展,订单量开始变得没有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开始寻求通过自主开发产品求生存的活路。
1994年,公司了解到市场对“高温观察”将会有很大的需求,开始着手倾力开发“高温观察装置”,1991年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
在东京展览会上展示的时候,受到大型电气机器制造公司的瞩目,并接到了第一个订单。
现在,该产品已经占日本国市场份额的80%,并出口到亚洲和欧洲等国家。
公司总结“高温观察装置”的开发成功主要有以下三大要素:第一,从社长传承到每一位社员的从零开始的挑战精神。
第二,“有不懂的地方,马上向外部的机构、组织请教,并且到学会为止”的执著和谦虚。
第三,为了加强开发管理能力,向外部招聘“技术、经验、热情集一身的人才”,并且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构筑增强企业体质,重视利润率(而非销售额),以商品的开发为中心;对将来的市场性显著的技术进行投资。
【案例2】从一颗小螺丝发展到世界市场份额的30%【公司信息】社名:株式会社堀尾制作所成立:1968年资本金:2000万日元年销售额:6亿日元(2009年度)员工人数:53人总公司所在地:日本国宫城县石卷市业务容:精密锌压铸件零部件的加工销售公司:http://.horioss.co.jp/【公司的经营特色】株式会社堀尾制作所自1968年创业以来,一直从事精密锌压铸件零部件的加工销售。
公司刚刚创立时,产品比较单一,主要加工生产锌压铸件的几种特殊的螺丝,并且只是日本一家大型电气商的零部件供货商,对电气商的依存度为100%。
从1981年开始,该公司的社长决定要摆脱只做上述大型电气商的零部件供货商的局面。
经过协商之后,该公司派遣社员到上述大型电气商的工具课学习,在经过8年半的努力,该公司终于成功的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优秀的员工,并且实现了从产品的设计、模具的加工、产品的成型、精加工的一贯型加工。
并且,优秀的技术员工将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加工设备的改良,最终生产出了该公司独有的加工生产设备。
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
大型电气商的订单开始大幅度的减少,具有日本传统特色的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下包制体系也开始瓦解。
在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身为第2代经营者的堀尾社长开始主动地联系、开发新客户,每天都站在销售的第一线。
结果,他们拿到了40多家来自不同行业的订单。
因为该公司拥有从产品的设计、模具的加工、产品的成型、精加工的一贯型加工的实力,所以和其他同行业的公司比,很快他们就设计、制造出了能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
并且,因为他们的精湛工艺,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随后,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势和变化,该公司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在中国和成立了独资公司,建成了两条大的生产线。
该公司生产的DVD光学零部件(用激光读取信息的零部件)月产1000万台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其产品的90%以上就是在工厂加工的。
因为日本国市场的进一步萎缩,近几年该公司又再次调整了其经营生产战略。
将日本的总部工厂定位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心以及面向日本国的小批量生产供货功能。
将中国的两家工厂作为大批量生产、加工的基地,并面向中国以及其他海外国家和地区供货。
同时,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株式会社堀尾制作所越来越把中国作为其发展的最佳平台。
【案例3】日本缝纫机行业的先锋—从山形县走向世界【公司信息】社名: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成立:1953年资本金:6500万日元年销售额:20亿日元(公司自产商品占75%)员工人数:103人(2010年)108人(2009年)总公司所在地:日本国山形县业务容:小型缝纫机和包装机械的开发、制造、销售公司:http://.suzuki-ss.co.jp/information/message.html【公司的经营特色】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自1953年创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型缝纫机的开发和销售。
从1953年开始到随后的12年间是日本的家庭用缝纫机从开始普及到最畅销的年代。
铃木制作所将其母公司之前积累下来的汽车配件的加工生产技术应用到缝纫机机械的设计和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随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公司部的技术研发,从1990年“导入空气式系统”的缝纫机的开发成功以来,该公司不断地开发出世界第一领先的缝纫机,充当了日本缝纫机制造行业的先锋。
自动包装机械的开发是从1977年开始的,该公司的技术者将长年积累下来的机械制造技术、经验和相关原理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了第一台高速全自动包装机。
现在,小型缝纫机和包装机械开发、制造、销售是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的两大支柱产业。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该公司又将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生产战略呢?该公司认为其成长发展的动力在于他们的“开发能力”。
所以,他们采取一方面培养公司部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地从外面引进优秀的人才。
在市场战略方面,该公司考虑,将来在日本国保留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向日本周边的国家转移生产线,生产符合当地市场要求的产品。
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也可以利用当地生产资源的价格优势。
【案例4】坚信技术是第一生命力【公司信息】社名:大月精工株式会社成立:1969年资本金:2100万日元年销售额:31亿日元(2009年度)员工人数:100人总公司所在地:日本国山梨县业务容:精密切削部件、树脂成形部件、驱动机器等精密机器的制造核心技术:高精度产品的加工技术公司:http://.ohtsuki.jp/profile.html【公司的经营特色】大月精工株式会社创立于1969年,当时公司受客户的委托开始从事齿轮传动电动机的生产。
因为电动机的组件当中需要非常小型的减速器,所以该公司在加工电动机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小型齿轮的制造技术。
70年代中后期,照相机产品开始大量的出现在市场上,并且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照相机的自动上弦器组件中一定需要用到减速器,所以该公司充实了自己的减速器供给体制,开始大量生产减速器以及其部件小型齿轮。
80年代开始,公司不仅给光学机器制造商供货,而且还用已有的金属加工技术,开始制造汽车用小型零部件。
特别是能加工制造燃料供给用的组装部件、燃料管等高精密的切削产品,使公司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要生产高精度的产品,高性能的生产机器固然重要,如何使用同样的机器能够生产出更加高精密的产品,则需要在机器的操作上下功夫。
而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正是在对生产机器的操作功夫上。
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受泡沫经济的影响一直徘徊在低迷状态。
正当公司处于订单急剧下降的危险期时,从成功进入海外市场的日系企业发来的订单,使公司有了新的希望。
之后,来自跨国公司的订单开始增加,大量生产高精度部件开始成为该公司的优势。
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大批量的生产加工高精度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特别需要掌握大批量生产加工时机器的温度管理,切削技术,相关技术的提高考虑,洗净技术以及管理技术。
正是因为公司有了这些核心技术,才能区别并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也积极在海外选址建厂。
目前,公司已经先后在中国地区及中国地、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建成了工厂并投产。
公司始终坚信技术是第一生命力的理念,对于日本和海外工厂做了明确的分工。
日本国的工厂主要集中于技术的提升、设备的更新、新产品的研发和对海外工厂的支援。
海外工厂主要集中生产,其中所有的技术人员必须先到日本工厂学习一年到一年半,直到掌握了日本品质的加工技术后才能回到原工厂工作。
并且公司还教育技术人员要有成本概念。
【案例5】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公司信息】社名:OTIS株式会社成立:1987年资本金:3000万日元年销售额:日本国53亿日元、海外集团总和81亿日元(2010年度)员工人数:248人总公司所在地:日本国冈山县业务容:液晶部件的保护膜(缓冲材)的制造核心技术:多层力粘合加工技术公司:http://.otis-group./cont/comp-gaiyou.html【公司大事件】1988年,开始向夏普株式会社供货—电子产品用双面胶1992年,被日立制作所认定为指定加工工厂1994年,在马来西亚成立了合资工厂1999年,和泰国进行技术合作,成立工厂2000年,轮转印刷机印模切割装置开发2001年,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三昌)2003年,OTIS公司成立;胶卷横向移动卷机的开发成功;应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合资方的要求解散了在当地的工厂2004年,成立了OCP株式会社;轮转网版印刷机的开发成功;东京办事处成立;中国以及工厂的建成;日本久世工厂的建成,以及总部的搬迁;成立OSP株式会社,开始了印刷业务2006年,注册自主品牌MAYFIT商标,并开始销售;被认证为SONY绿色合伙人OTIS 泰国独资工厂建成;树脂连续成型印刷机的开发成功【公司的经营特色】OTIS株式会社是从一家叫“佐山制作所”的个体户发展起来的。
佐山社长于1985年,凭借其大学时代四年打工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和人脉关系,创立了“佐山制作所”,于1987年正式注册为OTIS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