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工匠精神
工程--侯旭红
中国企业经过30多年粗放式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全世界排名从2010年起GDP稳步排在第二名,而且远远把排在第三名的日本甩在后面,在规模和体量上中国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中国也从发展中国家,逐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逐步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和地位。
中国人也逐渐的挺起了腰杆,世界再也不把贫穷落后和中国等同起来看待了,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欢迎中国游客,因为中国游客每到一地,都会大量购买当地的名品和奢侈品,从而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正在走向小康,而且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已逐渐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然后再满足安全和被人尊重的需要,直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粗放式快速发展和精细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中国在建国初期作为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前期通过快速发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必要的,近30年的发展尤为重要。
现在中国产品除了满足13亿中国人自身需要外,还出口到世界各国,可以说中国产品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也满足了世界人民的需求,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然而中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保持快速发展逐渐存在压力和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还靠原来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
中国需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数量,忽略质量的发展模式。
使中国产品有一个质的突破,树立中国民族品牌,这是使中国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提出中国制造2025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
德国提出了工业4.0等,都是要使产品制造在品质上上一个新台阶。
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的大背景下,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首要课题。
工匠精神重新引起企业的重视。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传统意义上是指,以制造为生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及工艺的精益求精、精
雕细逐。
其心态平和、淡泊名利,终其一生坚守职业操守,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完成与创新。
工匠精神是对产品锲而不舍地追求极致,既包括追求完美和卓越,也包括一丝不苟确保质量,更包括心无旁骛地、不断地对工艺设计、材料和生产流程进行完善与创新。
工匠对品牌和口碑的充满敬畏之心。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他能耐得住寂寞,禁得住世俗的诱惑,守得住一份执着,为了自己心中的完美追求能坚持不懈。
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坚守使自己产品更加完美的理念。
二、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
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发达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乃至社会心理都需要达成共识和融洽氛围。
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员工都对工匠精神达成共识,全部沉静在对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上。
站在战略的高度,极具前瞻性地埋头专研。
要经得起世俗的诱惑、耐得住寂寞、守住一份匠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有一个质的飞跃;只有信守工匠精神,才能深入专研未知的领域,发明创造新产品、新工艺,并且在产品品质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只有保持工匠精神才能树立起企业品牌,使企业获得品牌溢价,使企业获得了持续的良性发展。
在这些方面日本、瑞士、德国许多企业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表现出的大国工匠精神支起了本国制造业的脊梁。
目前中国企业只有树立工匠精神才能走出困境,保持持续发展,才能使中国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才不会由此走向可怕的没落。
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引领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三、大环境下发扬工匠精神的方法和措施。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他需要从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得到保障,甚至是道德层面加强倡导。
到企业也应有相应制度和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使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使他们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如果造原子弹的还比不上卖茶叶蛋的,甚至是被卖茶叶蛋的不齿,这样的社会环境很难培育出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才。
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地“补钙”,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我们摒弃“君子不器”的落伍观念,摒弃“精致的物质主义倾向”方面: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四、个人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个人工匠精神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首先对企业质量和品牌的发展
前面已充分论证,意义远大。
另外工匠精神对个人的发展和人生的修炼也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他是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
企业发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员工去实现。
而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离不开企业的发
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
企业为个人实现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平台。
因此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只有秉承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攀比、以工作为乐,无论大小认真做好手里的每一份工作。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和高度,最终创造出品质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也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