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人际沟通思想

老子人际沟通思想

浅谈老子的人际沟通思想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物质越发丰富的年代,以及人们功利欲望的激发,使得这是一个最易沟通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不易沟通的时代。

交流的无奈困扰着现代人,老子道德经中的人际沟通思想或许能为世人找到人际和谐的出路。

基于人际认知的自我定位,老子主张“自知者明”,以减少人际的冲突;针对人际认知结构的价值取向,老子提出“视素抱朴,少私寡欲”,以净化人在交往中的动机;对于人际认知边界的把控,老子认为“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辩证思维的强调了人际交往的度。

关键词:老子,人际认知,自我定位,认知结构,认知边界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无论一个人身处何地何时都离不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人际沟通与社会人而言,就好比空气和水,不可或缺。

尤其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建立、社会规范的形成、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际沟通。

因此“人际沟通”所探讨的不仅仅是说话表达的能力和技巧,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

追求人际和谐是社会人的本能,而当今社会人却面临着交流的无奈。

我们交往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广泛,却发现亲近的人越来越
少;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沟通工具和沟通方式,却越来越难以与朋友促膝而谈;当我们想尽办法来更好的自我展现时,但发现赢得的真正信任却越来越少;当我们越来越善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时,却发现慢慢的已经失去自我......人际沟通中的我们越来越像刺猬人,渴望靠近交流,又怕被对方刺伤。

正如约翰?彼得斯指出的,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当代,人们却如同在“不同的频道上”,“我们在这里得到的,就是交流的失败”。

面对人际沟通的无奈与困惑,当代社会人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或许我们能从老子的传播思想里学到一些人际传播的真谛。

一、“人贵有自知者明”人际认知的自我定位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也是从老子的“上德若谷”的思想引申出来的一种美德。

中国有句谚语:“谦虚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

”一些人由于缺乏“上德若谷”的气度,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总不能正确的估价自己,常常自作聪明,自命不凡、盛气凌人。

针对这种人的特点,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意思是:善于识别他人的品行和才能是最明智的,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缺点,才是最聪明的人,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的情操,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和阶梯。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应时时看清自己的短处,不要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只有“见贤思齐贤,见不贤则反省”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每一个人对自我的概念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即是人的社会化过
程中通过人际传播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或看到别人的言语行为等这些就像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来把握自己与外界的人际沟通。

二、“视素抱朴,少私寡欲”人际沟通动机的净化
人际沟通的动机是多样,人与人沟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同的欲望。

而老子认为人的欲望似大海,正如“欲海难填”。

在人际沟通中总是带着某种目的去他人沟通交流,总是为了达成目标或满足自己的私语,从而使本来很是很愉快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功利的事情,这样的交流其实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煎熬。

在此并不是说要人无欲,老子反对人纵欲,但是也反对人禁欲。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一定的欲望,但是若是无止境的追求名利,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戴上面具斡旋于各种场合。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迎合别人,为了投其所好,很多人不得已失去了自我。

通常一些人因为利益熏心,在与在他人交往过程中,用欺骗谎言的手段了赢得信任。

正如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看到的电视访谈节目,名义上是为嘉宾解决情感或家庭矛盾等问题,用以噱头来吸引观众。

而最近新闻曝光了一些类似的节目,其实都是编导在台下安排好的。

如此一来本来是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却成为了达到
收视率而编造的虚假故事。

哲学家格莱斯提出在人与人互动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通力合作的特征”,人们都遵循着“合作原则”,其中包括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系原则以及方式原则。

在这四个原则的规范下,人们的交流都是值得信赖的。

而通常情况下这四个原则只是听者的一厢情愿。

老子曰“言善信”,就是要求人说话要说好话,要讲真话,不要去欺骗别人。

我们通常也会听到长辈讲一个人讲了谎话总是要用另一个谎话去圆下一个谎话,最终不仅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也使得自己因说谎而搞得筋疲力尽。

三、”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人际认知边界的把控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即认知我的人少,则更能体现出我的高贵,可见其强调了人际认知有时候也要适可而止。

一般来言,人际认知越准确,人们在沟通时就越能够正确作出判断,越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两个人的关系越是密切,他们所共享的信息就越多。

在人际交往中,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公精神。

通常我们中国人都认为给别人透露一些自己的隐私的话题或者关心他人,以来表示对对方表示亲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都渴望别人的关心,希望他人了解自己,但同时又希望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希望和同伴分享,又希望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既希望能够预测对方行动,以求安全
感,又希望对方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以求刺激和挑战。

根据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创造的“约哈利之窗”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人际关系建立的问题。

该理论把人的自我信息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域,盲目区域,秘密区域,未知区域。

其中在秘密区域,当人们互相熟识并互相信任是,会选择性地告知他人一些关于自己的秘密,这个过程称作“自我展露”。

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

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使双方更加疏远。

结语:
面对高速发展、竞争激烈、色彩缤纷、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中的传播思想中的“自知之明”,“少私寡欲”,“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可以给处于交流无奈的现代人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可以缓和现代人在人际交往中匆忙而焦躁的神经,是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依然保持纯净而质朴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鲁曙明.沟通交际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莱斯莉?巴克斯特,布雷斯威特.人际传播:多远视角之下[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谢清果:《和老子学传播——老子的沟通智慧》[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5]石英、高成新:《老子人际思想初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6]谢清果,曹艳辉:《架构“交流的无奈”通向“人际的和谐”——论老子人际沟通的逆向思维》[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