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古典日语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及其接续表现的考察

关于古典日语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及其接续表现的考察

关于古典日语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及其接续表现的考察摘要:在古印度瑜伽派哲学思想中,万物的本质就是有,即“存在”。

世间万物都是架构在“无”之上的,“存在”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像这样关于“存在”的古印度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

存在是世界万物之本。

同样的,表示存在意义的存在动词在古代日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对《万叶集》中存在表现的考察发现,在一千多年前的万叶集时代,无论主语是否为有生命物,存在词都是由存在动词「あり」这一个词语表示。

它不仅拥有动词本身的实际意义,又具有一定的文法意义,是其他任何动词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存在动词,常常随着后面所接助词的不同意思也有所改变,因此也就具有多种变化形态。

本文将从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出发,以《万叶集》中诗歌为例,试对其不同形态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

关键词:《万叶集》;存在动词;「あり」;形态变化“存在”,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各古老或现代民族的思想意识中。

就“存在”而言,其大体包括人们对外界存在的认识和自身存在的认识,或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和非生命存在的认识。

由于“存在”于思想意识中的普遍存在,故而各民族也相继衍生出有关“存在”的概念及其相应的语言表现。

换言之,有关“存在”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问题,即成了语言研究的普遍课题。

在日语学界,最早提出“存在词”这一概念的是,著名语法学家山田孝雄。

他指出,「あり」以及其派生词在古典日语中主要用以表示“存在”,其在文中起到陈述的作用。

甚至在他的品词分类中,因其拥有特殊的功能,而将“存在词”作为独立的品词看待。

有鉴于《万叶集》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而其中所出现的存在表现也较多,故而本文将以其为线索,重点考察其中作为存在动词「あり」的形态变化以及接续形式,以为有关存在表现的~跨语言比较研究提供基本的素材和线索。

1あり+けり/ける/けれ基本形「あり」+助动词「けり」,是《万叶集》中「あり」最为常见的表现形态。

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例句:(1)君西在来(第十一卷第2809首)きみにしありけり(2)家布??志阿利家利(第五卷第836首)けふにしありけり(3)吾者有家里(第二卷第127首)われはありけり(4)古尔有家流和射乃(第十九卷第4211首)いにしへにありけるわざの(5)似许曾有家礼(第八卷第1584首)にてこそありけれ从(1)~(3)中我们可以看出,「ありけり」主要通过汉字“有”“在”“有来”表音假名“阿利家利”“安利家流”或汉字假名混合体“有家里”“安家?”等三种方式表现。

存在词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句尾、句中都有出现。

像例(4)中的「ありける」即「ありけり」的连体形位于句中,作为连体修饰语修饰之后的名词,表示“之前说过的、以前的(那个)”。

例(5)中「ありけり」同前面的「こそ」相呼应,变成已然形,表示强调。

因为助动词「けり」在古代日语中具有表示传闻、回想、感叹等多种含义,所以在「あり」后添加「けり」的同时「あり」也具有了不同意义。

2ある/あり存在词「あり」本身在《万叶集》中的使用较为自由。

我们来看以下例子:(1)风流士者有(第二卷第127首)みやびをにはある(2)公之阿流久??(第三卷第425首)きみがあるくに(3)有之乏左(第四卷第634首)あるがともしさ(4)虽不见在乎(第四卷第610首)みれどもあるを(5)有登不言八方(第二卷第224首)ありといはずやも(6)吾此间有迹谁将告(第二卷第226首)われここにありとたれかつげけむ(7)守人有(第七卷第1307首)まもるひとあり(8)念而有之(第二卷第183首)おもひてありし从(1)~(4)「ある」相关诗句中可以看出「ある」在句首、句中、句尾都有出现。

作为存在词「あり」的连体形,放在句尾表示同前面助词相呼应,放在句首或句中时做连体修饰语修饰体言表示“某个...”;通过(5)~(8)可以发现,终止形「あり」用途也很广。

当「あり」用于句首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词来使用的,此时它表示的是实际的单词意义;当「あり」用于句中或者句末时既可表示实际单词的意义,也可以表示文法上的意义,起到一个补助性的作用。

像例(6)中的「あり」后接了助词「と」表示引用并引出下文;例(8)中「あり」单独结局的例子很典型,在《万叶集》中非常少见。

它没有包含任何个人感情,单纯表示存在“有……”;例(7)中的「し」置于「あり」后在这里表示强调。

像这种看似句子不完整?s能真实的表现出作者想法的特点也是诗歌体裁的风格之一。

3あり+ば「あり」后接接续助词「ば」,分为已然形「あれ+ば」和未然形「あら+ば」两种形式。

如:(1)家??阿良婆母刀利美麻志(第五卷第886首)いへにあらばははとりみまし(2)等保久安良婆(第十七卷第4011首)とほくあらば(3)妹之有世婆(第三卷第466首)いもがありせば(4)寒之安礼婆(第五卷第892首)さむくしあれば(5)君??之不有者(第四卷第485首)きみにあらねば由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あり+ば」这种形式多用万叶假名表示。

接续助词「ば」表示顺接,接在「あり」的未然形「あら」后表示假定条件;接在「あり」的已然形「あれ」后表示既定条件,有着引出下文,连接前后两个单句的作用。

例(5)中「あらねば」这种形式在《万叶集》中很常见,是「あり」的否定形「あらぬ」+「ば」组成,表示存在的否定接续条件。

4あり+ど/ども/とも存在动词「あり」后加接续助词「ど」,这种形式大多位于单句句末,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1)君名者虽有吾名之惜裳(第二卷第93首)きみがなはあれどわがなしをしも(2)荒野者虽有(第一卷第47首)あらのにはあれど(3)安麻多安礼等母(第十七卷第4011首)あまたあれども(4)今日者在目杼(第十二卷第2884首)けふはあらめど(5)事痛有登母(第二卷第114首)こちたくありとも由于篇幅原因,例证(2)(3)只列了单句。

由(1)~(3)可以看出「ど」/「ども」要接在「あり」的已然形后,「あれど」同上述的「あれば」「あらば」类似,都是置于单句末,在存在意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引出下文的功能。

例(4)中的存在动词变形略有不同,是「あり」+「む」已然形+「ど」,是存在的推量意义后的一个逆接接续。

例(5)的「ありとも」同「あれども」意思区别之处在与「あり」终止形加「とも」只可做逆接的假定条件,不可做既定条件。

5あり+て同样也是「あり」+接续助词的一种变化形态。

如:(1)年有而春日也何处(第十卷第2035首)としにありてかすがやいづち(2)此间在而(第八卷第1570首)ここにありて由上可见,「て」作为接续助词,接在「あり」连用形之后,连接两个对等的分句,引出下文。

6あり+ず/ぬ同其他动词一样,「あり」后加否定词即为存在词的否定形态。

在《万叶集》中,否定词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既可置于存在动词「あり」之前,也可置于其后。

位置的不同与表现形态的变化也都是有律可循的。

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1)不欲者不有(第四卷第762首)いなにはあらず(2)时而不在之天(第三卷第443首)ときにあらずして(3)憎者不有手(第七卷第1397首)にくくはあらずて(4)家布??思安良受波(第十四卷第3401首)けふにしあらずは(5)数母不在(第五卷第903首)かずにもあらぬ添加了否定词的存在词,也给「あり」添加了一层否定的含义。

《万叶集》中出现的与「ず」结合的多为「あらずして」「あらずて」「あらずは」等形态。

「あり」未然形后加否定词「ず」加接续助词「して」表示对状态对事物的否定,后面可以引出一个单句也可以将其省略直接结句。

(2)中「あり+ず+は」意思大致相同。

且「あり」后所接的「ずは」的用法在平安时代以后便逐渐消失。

否定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也可以是动词如“无”。

与此类似,在《万叶集》中,「あり」常见的一种用汉字表现的否定形态即为在存在动词“在”“有”等前面添加表示否定的副词“不”。

这种否定词接在动词之前的现象多是由于万叶集时代受汉语影响形成的。

而这种接续方式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消失。

除了用副词“不”之外,「あり」后接否定词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但是如上面例句所示,这种形态大是由表音假名表示。

这也从另一方面?f 明了万叶集时代关于动词的否定词接续方法还未统一,仍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

7あり+なくに「あらなくに」也是「あり」的否定形态。

具体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1)君毛不有??(第二卷第163首)きみもあらなくに(2)志贺??安良七国(第三卷第263首)しがにあらなくに(3)???有莫国(第十卷第2024首)こひにあらなくに从上述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在表现形式上,「あり」的未然形「あら」接「なくに」「あらなくに」,多为表音假名或汉字假名混合体形式表现。

其中(3)中的“莫”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有“不,不要”等表示否定的意思,所以说这里可以将其理解为汉语词,并非表音假名,否定词接在存在动词之后,这也是日语否定形式变化的一个过程表现。

同样表示否定,同「あらずして、あらずは」的不同之处在于最后的助词「に」接在存在否定式「あらなく」后面,,为前面的否定词添加了一层感叹意义,表示否定的感叹。

世间万物都是由无数个原子构成,日语也是如此。

或许有些原子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事物看似相似,但因构成成分不同,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就以上面あり后否定词的接续表现来讲,虽然在「あり」前加上否定副词或あり后加表示否定的表音假名最为常见,从结果上来讲也都是表示对「あり」的否定,但从根本上来讲前者为汉语式的表达,后者则更接近现代日语的否定表达。

8あり+かも在《万叶集》中存在很多在存在动词「あり」变形后接各种终助词的形态,如「あるかも、あらめやも、」等,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下后接「かも」的例子:(1)情有?D(第十三卷第3328首)こころあれかも(2)言??有鸭(第十二卷第2915首)ことにあるかも(3)计布仁闻安留香母(第十五卷第3700首)けふにもあるかも「かも」,实际上由系助词「か」加上终助词「も」构成。

「かも」作为终助词具有疑问,感叹,愿望,反语等多种意义。

由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存在动词「あり」后接「かも」,但是「あり」的活用形是不同的,「かも」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如例(1),「あり」的已然形后接「かも」,这里的「かも」表示疑问。

而例(2)(3)中「あり」的连体形加「かも」则表示感叹。

其实在后两个例句中都出现了「にある」和「にもある」,后者「にもある」中的「も是」对主体的一个强调。

这种固定搭配其实是现代日语中「なり」的原始形态,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期间,在经过「にあり」同なり进行融合,交替的一个过程后最终确立了「なり」的用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