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在教育上的运用
日本於2003年制定「教育振興基本計畫」,強 調培養能確實自我實現與自立的人,培育具有 日本傳統與文化根基、並能在國際社會生存與 高素質的日本人。
(二)當前國內外環境情勢剖析
國際環境分析 1.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需求:調整教育 內容,培養創造力。 2.數位化時代學習型態轉變:提供數位化 學習環境,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 3.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激烈:國際競爭取 得優勢的關鍵繫於「創意」和「品質」。
1050 14472 477 29043 1519
85 1934756 1120716 79358 74255 14503 91 1918034 956823 112596 146166 27401 92 1912791 957285 124739 176044 32605 93 1883533 956927 119285 192840 37945
五、知識的類別
Polanyi(1967)將知識分為內隱的(tacit)和外顯的 (explicit)知識,內隱知識屬於個人的,與特別情 境有關,且難以形式化與溝通,因其行動鑲嵌在 脈絡(context)中難以明確表達,具有複雜技能 關係時難以語言文字描述其關係與特性,但在資 訊處理的速度與同時性上,並不因內隱的限制而 影響其成效;外顯知識則是指可形式化、可制度 化、言語傳達的知識,透過資訊科技的數位轉化 ,藉由聲音、影像、圖表、文字的傳達,可突破 時空的限制,加速其傳輸速度與流量。
國內環境分析
1.人口結構轉變問題:國人生育率降低,20年(19832003)來出生人數已由40萬人降到22萬人,外籍配偶 人數快速激增,91年新生嬰兒比率已達八分之一。
2.學校擴增後學生素質提升之壓力:在齊頭式資源分 配觀念下,欠缺競爭機制,導致教育資源稀釋化, 嚴重影響教育品質。
3.教育鬆綁後體系的調整:教育鬆綁促使校園邁向民 主化,但對教育環境與行政運作卻也產生若干調適 的問題。例如:中央與地方權限未能釐清;校長的 行政領導、教師的專業自主與家長的參與權之理想 互動模式有待建立等。
融入相關資訊以為決策。
4.知識的驗證:具體化的知識須經過組織標準(成
知識經濟時期與對手競爭,就是要有辦法以 更快的方法與更多人進行溝通、分享知識
;知識形成一種產業,並轉換成力量與財富。
知識經濟強調掌握對新觀念做分享、蒐集 、分析和再分析,透過交流的觀念形成合 作的優勢而維繫雙贏局面。
智 ----------------▓透過行動、應用來創造價值 慧
知 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 識
化能力
功能
經驗、智慧、know- 設計藍圖、符碼、公
how、群體技巧
式、電腦程式
資料來源:增改自Nonaka & Takeuchi (1995).
外顯知識
結合化
外化
內隱知識
共同化
個人
織
組織間
內化 本體論構面
個人
群體
組
知識的層次
知識螺旋示意圖
知識的創造過程有五階段(Nonaka)
1.個人知識擴充:內隱知識蓄積於個人,其品質決
(三)施政報告教育核心概念
適性揚才:配合學習者之能力、性向、興趣及
需要,提供各種適性學習機會,以發揮其多元 潛能,建立社會多元價值觀,達成國家多元發 展之總目標。
迎向全球:放在全球的架構中思考以世界先進
國家為標竿,不斷要求自我提昇,使我國教育 亦能邁入先進國家之林。
扶助弱勢:「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國家應
三、知識與教育 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
勞動、土地、資本及企業家精神是生產不 可或缺的四大要素,隨著人類經濟發展歷 程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
農業時期,知識主要作用於經驗性的 總結,只須知其然(know-what)的知識。
三、知識與教育 2
工業時期,由於從事生產技術層次提 高,運用學科知識去創造新科技、新 工藝、新方法,有效提高收益,促成 了機械化、自動化的經濟活動,因此 在教育上除了知其然外,如何使然 (know-how)尤其重要。
知識經濟隱然成形
知識的效用: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創造人類無 法想像的價值,在經過編輯與有意義的分析處理 後,能為組織帶來真正的價值,成為真正的資產 ,為組織創造更高的價值。但卻具有「今天斬釘截 鐵的事情,明天就成荒謬可笑的話題」特質。
美國的新經濟:打破每隔八年一次不景氣循環的 宿命性預測,締造高經濟成長、高國民所得、低 通貨膨脹,以及低失業率的歷史新猷。
深不再是資產。 曾志朗(民90) 指出,要往知識經濟之路,整個
社會基礎必須回到文藝復興之精神,只有人具備 了追求真善美之精神,才可能走上知識經濟之路 。
台灣地區人口統計
年度 當年人口總數 出生人口 比率
86 21,683,316 325,263 1.50% 87 21,870,876 270,779 1.24 % 88 22,034,096 282,936 1.28 % 89 22,216,107 304,429 1.37% 90 22,339,759 259,507 1.16% 91 22,520,776 236,687 1.05% 92 22,604,550 217,456 0.96% 93 22,689,122 216,419 0.95%
四、知識的面向(2) -知識經濟觀
Nonaka & Takeuchi認為:
知識是合理、可接受的真實信仰。
強調個人以求真為目標,不斷自我調整個人 信仰的動態人文過程的產物。
Davenport & Prusak將知識定義為:
1.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包括結構 化的經驗、價值、文字化的資訊,以及專家 獨特的見解,為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 等提供架構。
新經濟發展的模式:引爆全球知識經濟革命的熱 潮,驗證具創意專業技術能力和熟悉運用知識技 術能力的高素質人力,對經濟發展的重要。
知識文盲新定義
知識生產量因資訊科技的普及運用而爆增 未來所謂的文盲,並不是不會讀書寫字的
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 組織的成長與發展亦須學習,為了組織文
化的活性化,必須培養組織擁有孩子般的 好奇心、培養對他人知識純粹的關心、能 看到事物的背面、將資訊趣味化及意義化 ,以豐富組織中的知識資產。
2.知識是一種過程(process)與庫存(stock) ,知識來自於資訊經由比較、結果、關聯性 及溝通過程後轉化的產物。
四、知識的面向(3) -知識經濟觀
Drucker認為:知識是擁有者對特定領域事
物的專業性認知。
知識來自於思考,凡人所具作為處理事務 的依據,是一種流動的綜合體;專業知識 則是擁有者對特定領域事物的專業性認知 ,蘊涵在智者身上或是經由激盪產生;在 相關資訊經過編輯、分析處理後,能為組 織帶來真正的價值,專利技術、成功產品 與有效策略均隱含知識在其中。
程,並記錄資料供決策參考。
發展性 系統間較封閉,較難 是全球性的,可依不同需求而整
擴展。
合,具開放性發展潛力。
(二)教學型態的改變
教學型態 項目
傳統教學
教學主體性 以教師為主
數位時代資源本位教學
學習者
教師角色 專家角色 上→下 學習促進者(輔助)
主要教材 教學重點 評量目標
教科書 事實記憶與複誦 注重成果
貳 知識與教育
一、知識的重要性
F. Bacon:知識就是力量。
M. Foucault:知識創造力量,沒有知識 就沒有力量。
Edvinsson & Malone(1997)將公司比擬 成一顆樹,粗狀的樹幹與茂密的枝葉長在 地上,我們可觀察得知;至於地面下的樹 根系統,是整顆樹的養分來源,攸關於整 顆樹的健康與開花結果,我們卻看不到- 知識。
三、知識與教育 3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最重要關鍵性 的經濟資源,在教育上除了知其然和 如何使然外,更須知其所以然(knowwhy),才能有所創新。
四、知識的面向(1) Jim Botkim:智慧狂潮
1945年~1974年,資料型經濟。 1970年~1995年,資訊型經濟。 1990年~2020年,知識型經濟。 2020年~2045年,生物型經濟開始登場及之後。
將有限之教育資源作合理的分配,使社會經濟 劣勢之學生有充分合理公平的機會得到發展。
二、楔子-- 知識與經驗
80歲老翁年輕時追其太太經過 40歲中年婦女釣金龜婿傳奇 40年前某校學生收費與學校洽談留髮案 Bill Gates 傳奇 Lester C. Thurow 的研究報告:經驗貶值,資
二、 學習環境的改變
(一)顛覆傳統的改變
項目 傳統服務
網路新世代服務
時間 每日八小時,定時服務 每日廿四小時,全年無休。 空間 受地域環境限制。 不受空間限制,無遠弗屆。
服務對象 制式服務。
處理速度 受限於人力。
可廣泛服務,並能因應不同需 求,個別化服務。 即時性且具自動化效果。
工作效能 部門分工,大量製造。 直接行銷較具準確性,縮短工作流
一、杜部長施政報告 93.09
(一)當前先進國教教育改革趨勢
美國布希總統於2001年提出「不讓任何一個孩 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 方案,擬定「2002-2007年發展規劃」。
英國於2004年公布「五年改革方案 」(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 ,勾勒各級教育階段的改革措施,小學教育強 調提供二小時體育及學習一種外語、一種樂器 的機會,中等教育則以發展獨立的學科專長體 系為主軸。
資 ----------------▓有目的地整理來傳達意念 訊
資 定量顯示事實 ----------------▓ 料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結構圖
資料來源: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劉京偉譯,民89),頁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