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形成及其含义
一、楚辞的含义 宋 黄伯思《翼骚序》: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 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其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 民歌。
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时代 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 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 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 中多用语气词“兮”字。由于屈原的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 称楚辞的文体(诗体)为“骚体”。
“楚人”的构成包括“九夷八蛮”: 越、巴、苗、氐、羌、濮等,被北方称 为“荆蛮”(荆楚,即草木丛生之意 )有时 也自称“蛮夷”。
因此楚文化是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包括百越文化、夷濮、氐羌、巴蜀、苗蛮), 因而也是独特的、极具地方色彩的。
“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 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 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 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 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 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汉书 ·地理志》
楚地巫教盛行: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 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
——王逸《楚辞章句》Fra bibliotek2.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3.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①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有密
切关系
《 九辩》、《九歌》、《涉江》、 《采菱》、《阳春》、《白雪》等
第三节 《离骚》
1 解题 屈原代表作,带
有自传的性质抒情 长诗,全诗三百七 十三句,二千四百 余字,富有强烈的 浪漫主义色彩。
司马迁:
“《离骚》 者,犹离忧也。”“屈平疾王 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 也。”
? 女嬃劝戒,要他于世浮沉,这是与坚持真理的态度相 矛盾,并且是对过去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对诗人自 身的否定。由此引起他历史的反思,寻求历史的仲裁, 于是“就重华而陈辞”,重温夏商周历代兴亡史,以 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由此增强诗人原有的信仰,激发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在坚定了认识的基础上,又 满怀激情的进行新的“求索”。
? 司马迁:“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具体分析:可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开头——“岂余心之可惩”): 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高洁品格以及遭谗见疏 的经历和宁折不屈的决心。
?
自述以往经历,展现了诗人、灵修(君
王)、“党人”三种力量的激烈斗争格局,展
示出诗人与党人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对比,力
量的性质:美好-丑恶,正义-邪僻,光明-
黑暗。楚王:“伤灵修之数化”昏庸糊涂,从
诗人一方摆动到党人一方。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 此终古)
? 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等一系列活动表现诗人 在沉重打击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上下求索的执着坚韧 以及最终坚持理想的伟大壮烈。
皆是楚地乐曲的名目 。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 兮,得与王子同舟……”。
②《诗经》的影响
③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
跃, “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
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 华句,故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 载矣”
? 《汉书·艺文志》 载二十五篇,无篇名。 ? 东汉王逸为刘向辑的《楚辞》作章句, 《楚辞
章句》 载屈原作品二十四篇:《离骚》、《九 歌》 (十一篇 )、《天问》、《九章》(九篇)、 《远游》、《卜居》,至于《渔夫》、《大 招》,疑不能明。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基本上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 ? 现代学者认为《招魂》应遵《史记》,为屈原 所作,《远游》、《卜居》、《渔父》、《大 招.》则为后人 伪托。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 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
? 历史上影响大的说法主要有上两种,以司马迁的说法 最为可信。《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愤慨和 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 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 刘熙载:“《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 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艺概·赋概》)所谓不变者即指贯穿全诗的主脉、 线索,亦即“忠怨”之情、爱国之情。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 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书名题为 《楚辞》,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的 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 《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 书·艺文志》列有“屈原赋”、“宋玉赋” 等名目。
二、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1.楚文化(巫楚文化)的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第二节 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一、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 字原,楚国同姓贵族。祖先 封于屈,遂以屈为姓。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 吴起变法: “废公族疏远者”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除 无能无用之冗官,选贤任能”
绝命辞《怀沙》: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
余何畏惧兮”
《怀沙》首句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二、作品
? 《史记》本传 :《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