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财金之窗摘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消费观念。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At present,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in commercial banks fac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imperfect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the imbalance among regions,lack-ing risk prevention and transfer mechanism and the product homogeneity are also obvious.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listed below:Improving the individual credit system,developing rural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founding and perfecting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transfer mechanism,enhancing market skill of con-sumption credit oper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ame-liora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changing con-sumption notion.Key w ords:The Commercial bank;Consumption credit;Individual credit system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汶川大地震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的冲击。
到2009年1月,由于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力减弱,我国出口急剧下降17.5%,对外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贡献率过大,消费贡献率过低,消费需求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内需进而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决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指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业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
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预支远期的消费能力,提升即期消费水平。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的老牌业务,消费信贷在我国的业务开展时间却并不长。
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一词才第一次被我国居民所了解,但之后十余年间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且业务品种亦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夏季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为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
同时,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也由之前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旅游度假贷款、个人存单(国债)质押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多种形式。
在以后的几年里,消费信贷规模呈加速度增长,特别是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较2006年增长近4倍。
但是,到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我国房地业出现了较大的调整。
以房贷占90%的个人信贷必然要受到影响。
因此,2008年,各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出新的调整。
在2008年前10个月,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整个银行业而是微增长,大多数商业银行是负增长,只有个别商业银行是正增长。
2008年10月,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29447亿元,比9月减少6.7亿元。
而2007年10月环比增长了611亿元。
在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不断加深的形势下,为了抵制负面影响,刺激经济,我国及时加大了政策调整力度,在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背景下,2009年1月份,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创下了1.62万亿的高位。
但是,这些新增贷款中,其中90%以上是政府项目和企业贷款,而个人贷款的比例过小。
2009年,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以扩大内需来保增长、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仅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扩大消费,特别是要扩□桂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73)712009年4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大农村消费市场。
要扩大消费,就必须加快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包括发展住房、汽车、家电等消费信贷,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以及不断创新新的品种。
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居民平均消费率,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空间应该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严重地冲击了我国出口型企业,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农民工失城返乡,导致了一部分经济收入的波动,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在这些背景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也将面临各种风险。
这对我国各商业银行是极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问题总览如今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状况,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制约其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环境下,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更是严重的不利因素。
1.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准则。
它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
也有人认为,它还包括个人违约风险预警机制及风险管理和风险转嫁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
2005年7月1日起,央行力推的全国个人征信系统在北京、浙江、广东、重庆、陕西、广西、四川和湖南8个省份联网,这标志着我国告别了没有征信系统的时代。
虽然征信系统的运行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年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此为代表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是不完备的,尤其存在以下问题:①征信数据的使用机构覆盖面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才能分享这些数据,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村镇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目前仍无法参与数据库的共享,亦没有财力和权力建立与之相应的大型中央数据库。
②个人信用内容不全面,数据更新不及时。
目前征信系统中只涉及到极少数的信用内容,大多为银行资信记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个人资料,使得数据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反应个人资信状况,加之数据更新比较缓慢,银行在授信时无法完全信任这些数据。
③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严重滞后。
无论是对于征信机构的准入机制或是规范,还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个人违约的惩戒,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
尽管《征信管理条例》草案早已出台,但迟迟未实施,且对于个人征信这一块尚存在很多具有争议的地方,比之企业征信仍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居民信用意识不强、个人资信评估技术不高、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等,均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是十分不均衡的: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一方面,确实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时设置的门槛偏高,且倾向于那些收入较高的客户群,而忽视了欠发达地区消费潜力的开发以及消费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在农村地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更为缓慢,原因如下:第一,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网点少,使得农民借贷极为不便;第二,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加之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大多数银行都把信贷业务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为农民的生产提供资金上,对于农民的消费需求则不甚重视,消费信贷产品非常有限;第三,农民的消费信贷观念薄弱,许多农村居民对于消费信贷的概念还十分模糊。
总之,消费信贷在激活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解决农民子女享受高等教育机会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3.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①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但是内部管理体系始终存在着缺陷。
再加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着较大的操作风险而无法有效地加以防范与控制。
②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变现市场,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银行受损时的损失程度,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
由于我国拍卖市场、房地产等二级市场尚不完善,抵押品变现费用很高,银行虽有最终处置权,却很难将其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此外,我国担保机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较少,《担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贷款的担保行为,应用于消费信贷业务则操作性不强。
③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险体系尚未形成。
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还款能力的变化,商业银行往往很难把握。
一旦借款者出现无力还贷的情况且未有任何风险转移的机制,那么所有的风险都要由银行自身承担,这对于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十分不利的。
4.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市场营销亟待改进现阶段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相似的产品,拥有鲜明特色的产品较少,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业务品种研发与推广时不够重视市场营销策略,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从而不能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提供其最需要、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并且导致商业银行在研发消费信贷产品时缺乏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