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氏杀菌和UHT相关知识培训

巴氏杀菌和UHT相关知识培训

酒精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方法,可以用其拒收所有不适宜于 UHT处理的牛乳,因为: ● 由于牛乳中产酸类细菌数过高,牛乳已酸败。 ● 牛乳盐平衡不正常。 ● 乳含有太多血浆蛋白——典型的初乳。
2、质量不良的原乳会给生产加工条件和最终产品质量带来负 面影响。酸败的牛乳热稳定性极差,会导致加工问题和沉淀, 比如焦糊在加热表面并导致生产时间缩短、清洗困难以及在 贮存中蛋白质沉淀到包装的底部。
3、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基本上并且一直是由原乳 的质量决定的,当然最佳的技术及卫生等生产条件 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有工厂的正确管理。
在良好的技术和卫生条件下,由高质量原料所生产 的巴氏杀菌乳在未打开包装状态下,5-7℃条件贮存, 保质期一般应该到8-10 天。
4、如果原料乳被微生物所污染,会极大地缩短其保质期, 这些微生物有能产生诸如耐热酶(蛋白酶和解酯酶)的假 单胞菌属,和/或者以芽胞状态存在的、经巴氏杀菌仍存活 的耐热芽胞,经巴氏杀菌仍存活的耐热芽胞,如蜡状芽胞 杆菌(B.cereus)和枯草芽胞杆菌。
• D值可以根据图3-4中直线横过一个对数 循环所需的热处理时间求得。当然也可 以根据直线方程式求得,因为它为直线 斜率的倒数,即:
D=t/ log a – log b
• 例:
100℃热处理时,原始菌数为1×104,热处 理3分钟后残存的活菌数是1×101,求该 菌D值。
3
D=
= 1.00
log1.0× 104 –log1.0×10
• D值越大,细菌的死亡速率越慢,即该菌 的耐热性越强。
• 因此D值大小和细菌耐热性的强度成正比。
• 注意:D值不受原始菌数影响
• D值随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活芽孢所 处的环境和其它因素而异。
表3-5 瞬间加热和冷却条件下单位时间为D 时的细菌死亡速率
单位时间为D时的加热时间 (分钟) 0D 1D 2D 3D 4D 5D 6D 7D 8D
即D 100℃ 或D110=1.00
(3)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DT曲线)
1000
杀菌加热时间(分钟)
• Thermal Death Time:
100
热力温度保持恒定不
变,将处于一定条件
下的悬浮液或食品中Fra bibliotek10Z
某一菌种的细胞或芽 孢全部杀死所必需的
最短热处理时间。
1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超高温灭菌乳
一、原材料质量 需要高温处理的牛乳质量必须非常好。尤其重要的是牛
乳中的蛋白质在热处理中不能失去稳定性。蛋白质的热稳定 性可以通过酒精实验来进行快速鉴定。把牛乳样品和等容积 的乙醇溶液混合,在一定的醇浓度下,蛋白质会变性,其表 现为牛乳出现絮凝。乙醇的浓度越高,而对应牛乳没有发生 絮凝,说明牛乳的稳定性越好。如果牛乳在酒精浓度为75% 时仍保持稳定,则通常可以避免在生产和货架期期间出现问 题。
细菌
非芽孢形成菌营养细胞 热敏感
通常,将被灭菌的产品中含有的是营养细胞 的细菌和芽孢的混合菌丛,如图9.1 所示。但是, 混合菌丛中的细菌营养体和芽孢之间的相关性很 低。含有很低细菌总数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很高的 芽孢数,或者也可能相反。因此,食品中的测定 的细菌总数不能做为芽孢数估测的依据。
三、商业无菌 UHT 处理的产品也经常被说成是“商业无菌”
3、在低温下长期时间贮存的牛乳可能会含有过高数量的嗜冷 菌。嗜冷菌会产生一些经灭菌处理也不会失活的耐热酶类。 在产品贮存期间,这些酶类引起产品滋味改变如酸辣味、苦 味或甚至于产生凝胶化问题(老化凝胶或甜凝块)。
4、牛乳必须具有很高的细菌学质量,这不仅仅涉及到细菌总 数,甚至更重要的,要涉及哪些能够影响灭菌率的芽孢形成 菌的芽孢数。
5 min
2 min 1min 10 S
60 65 70 75 80 85 90
二、巴氏杀菌的方法
❖ 从杀死微生物的观点来看,牛乳的热处理强度 越强越好。但牛乳中的蛋白在高温下变性,首 先出现“蒸煮味”,然后焦糊。
❖ 1、初次杀菌:60—65℃,保温15秒(未达到 巴氏杀菌的程度。
❖ 2、低温长时间巴氏杀菌(LTLTZ):63℃, 保温30分钟(间歇式巴氏杀菌)。
二、灭菌效率 1、当微生物和/或细菌芽孢处于热处理或其他任何 灭菌/消毒的条件下,并非所有微生物都会被立即杀 灭,而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一定比例的微生物被 杀死,而一部分则残存下来。如果将残存下来的微 生物再次置于同样处理条件并经历相同时间,与上 次处理相同比例的微生物将被杀死,以此类推。换 言之,在一定的灭菌或消毒剂的处理下,微生物总 是按一定的比例被杀死,只不过,比例或大或小而 已。
巴氏杀菌和UHT相关知识培训
有关杀菌的基本概念
每毫升芽孢数
10000
1000
100
10 0
(1)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或活菌 残存数曲线
微生物及其芽孢的热处理死亡数 是按指数递减或按对数循环下 降的。
D
1D 2 D 3D 4 D 5 D
加热时间(分)
若以纵坐标为物料单位值内细胞 数或芽孢数的对数值,以横坐 标为热处理时间,克得到一直 线——热力致死速率曲线或活 菌残存数曲线
(5)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1000
D值(分钟)
100
10
Z
1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加热温度(℃)
图 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 纵坐标为D对数 值,横坐标为加 热温度,加热温 度与其对应的D 对数值呈直线关 系。
• t1 T2-T1
Log — = ———— 若T2=121.1℃,则t2=F
5、为了改善巴氏杀菌乳的细菌学状况,从而保证、甚至延 长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巴氏杀菌生产设备可补充一台离 心除菌机或微滤装置。
图.8.2 带有微滤 装置的牛牛乳加 工工艺图
1 平衡罐 2 巴氏杀菌机 3 分离机 4 标准化单元 5 板式换热器 6 微滤单元 7 均质机
1
2
4
3 5
7 6
使用孔径为1.4 μ m 或更小的微滤膜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和芽胞 达99.5-99.99%。
图3-4 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2)D值
• 图3-4表明,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时所需要 的时间(分钟)就是D值(Decimal reduction time)。也就是直线斜率的倒数。直线斜率实 际反映了细菌的死亡速率。
• D值的定义就是在一定的处理环境中和在一定 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每杀死 90%原有残存活菌数时所需要的时间。
• 换句话说:Z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按照1/10, 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 ( ℃)。
• Z值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 就越小。
• 通常用121℃(国外用250F°或121.1℃) 作为标准温度,该温度下的热力致死时间用 符号F来表示,并称为F值。
• F值的定义就是在121.1℃温度条件下杀死 一定浓度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F值与原 始菌数是相关的。
❖ 3、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72—75℃, 保温15—20S。
❖ 4、超巴氏杀菌(Ultra pasteurisation): 125—138℃,保温2—4秒。
三、热交换方式及热交换
❖ 加热水:蒸汽直接喷射入水中。 ❖ 加热产品:通过热交换器交换热量。 ❖ 热交换器 ❖ 1、板式换热器 ❖ 2、列管式换热器
注:如果两种液体以相反方向流过热交换 器,它们之间的温差能得到最充分得利 用。
四、巴氏杀菌产品:是指可供消费者直接食用的、用牛 奶油和稀奶制成的液态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全脂奶、脱 脂奶、标准化奶和各种类型稀奶油。标准化的目的是保 证牛乳含有规定的脂肪含量
1、一旦包装,产品必须防止光线——日光和
自然光线照射。光线对于许多营养物质是有害
杀菌温度(℃)
图3-5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 细菌的热力致死时间随致死温度而异。它 表示了不同热力致死温度时细菌芽孢的相 对耐热性。
• 与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一样,若以热处理温 度为横坐标,以热处理时间为纵坐标(对 数值),就得到一条直线,即热力。
• 表明热力致死规律同样按指数递降进行。
• Z值的概念: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所需 要改变的温度数(℃)。
6 强烈 -28%
8 强烈 -30%
12 强烈 -38%
-10% -15% -18% -20% -25% -30% -35%
2、阳光味起源于乳中的蛋白质,暴露在阳光下 易降解氨基酸中蛋氨酸生成甲巯基丙醛。抗坏 血酸(维生素C)和核黄素(维生素B2)在此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有氧存在。甲巯基 丙醛具有典型的味道,一些人称之为纸板味, 另些人称之为金刚砂味。这种风味在均质后灭 菌乳中不会产生,可能因为维生素C 加热后降 解,乳清蛋白S-H 化合物发生了化学变化。
4、细菌芽孢的致死效果 由约115℃起始并随着温 度的上升而快速上升。 细菌可 以分为两大类群: 1 仅以营养细胞形式存 在(易于被加热或其他 方式致死)。 2 以营养细胞及芽孢形 式存在,如芽孢生成菌。 这些细菌以营养细胞
形式存在时易于被杀死, 而以芽孢状态存在时则 很难被消灭。
细菌芽孢 抗热蒴
单位容积残存活菌数
104 103 102 101 100 10-1 10-2 10-3 10-4
• 从表3-5可以看出,从5D以后,为负指 数,也就是说有1/10~1/10000活菌残存 下来的可能。
• 细菌和芽孢按分数出现并不显示,这只 是表明理论上很难将活菌完全消灭掉。
• 实际上,这应该从概率的角度来考虑, 如果100支试管中各有1ml悬浮液,每ml 悬浮液中仅含有1个芽孢,经过5D处理 后,残存菌数为10-1,即1/10活10100, 也就是100支试管中可能有90支不再有 活菌存在,而10支尚有活菌的可能。
的,它也可影响口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