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名师名校长发展共同体

打造名师名校长发展共同体

打造名师名校长发展共同体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的竞争,实质是教师的竞争。

优秀教师是创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只有培养和聚集一大批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教育人才优势,才能体现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名师、名校长是社会公共资源,为实现名师、名校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构筑区域教育人才高地,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可以预判,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我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提升骨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新途径。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各地“吃香”
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2年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最早成立名师工作室,命名了首批名师工作室,选择优秀教师代表为领衔人。

其目的是希望以此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组建优秀教师群体,发挥团队协作优势,提高高层次教师的整体水平。

此后,北京、杭州、重庆、成都、昆明市等城区相继
开展了“名师工作室”的尝试,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北京
2007年,北京西城区建立校长工作室,目的是打造知名校长和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措施。

此前,包括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实验二小校长李烈、育民小学校长翟京华、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等在内,西城区共有4个校长工作室,涵盖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系统。

2013年,北京西城区新增10个校长工作室,同时建立8个名师工作室。

未来3年内,还将建成26个名师工作室。

校长工作室的成员,均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校管理研究成绩卓著的校长,他们所领导和管理的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绩突出并形成特色。

这些校长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具备引领和培养其他学校校长办好学校以及有效促进西城教育均衡发展的能力。

北京西城区校长工作室的指导校长均有书面的指导计划,为带教校长提供引领、指导和实用性咨询。

同时,建立“带教校长专业发展档案”,定期对带教校长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拟订进一步培养方案。

成都
2012年年底,成都市召开“名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程,计划两年内成立80个“名师工作室”和
20个“名校长工作室”,着力于培养一批“未来教育家”。

成都市教育局希望通过“双名工程”的培养机制,发挥名师和名校长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成为市内著名、省内出名、国内有名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专家,成为新的一批领军人物和“未来教育家”。

两年内,成都将在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成立80个“名师工作室”和20个“名校长工作室”。

按照规定,每个工作室将由1名领衔人和2至4名骨干(优秀)教师(校长)组成。

领衔人原则上由省级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和市特级校长担任,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探讨、协作、研究、成长。

本年度,全市共有90名教师和31名校长申请担任工作室领衔人,按照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了首批35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和12位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

昆明
2004年底,昆明6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成为首批“名师工作室”的主人。

“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和学员组成,6个名师工作室已经汇聚了60名昆明市中小学相关学科的精英?D?D 学员也必须是各校中年轻有为的精英骨干,其资格可由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各级教育局审定、报批。

昆明市教育局每年将为每个“名师工作室”提供5万元专项金费,并在两年后进行业绩考核,合格的名师还能获得1万元奖励。

到2010年,昆明市名师工作室已经更换了三届,共培养学员245名,有的已成为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

名师工作室通过建立从名师到学员,从学员到一般教师的辐射圈,形成以一带十,以十促百的链状效应网,造就了一批中小学各学科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力地促进了昆明市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姿态”要高
名师、名校长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通常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和校长。

他们都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拥有特级教师、市级中小学教育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是由挂牌名师和若干相近学科或领域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育教学专业机构,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

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以打造一流的专业团队、创建学科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基于这种性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需要高的定位和标准。

1.既是大舞台,也是加油站
工作室的成立是为了名师、名校长及其合作团队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为名师及其合作团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挂牌名师、名校长及工作室成员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彼此的团结协作,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社
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让名师更有“名”,让骨干更能“干”。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的方式,加强成员教师、校长的自学,牢牢把握培训抓手,注重培训者专长与受训者需求的统一、解难释疑与建立理念的统一、理论建构与强化实践的统一,不断创新专题研讨、教育考察、校长、名师论坛等载体,努力借助外脑“加油”“充电”,循规明向,让成员校长在开阔眼界中增长见识,在提升境界中优化素养。

2.既是基地,也是发源地
从发展的观点看,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的运作首先要基于已有。

也就是以名校长所在的学校为“基地”,总结推介名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让工作室的成员校长去学习、借鉴,为己所用,“填谷造峰”,不断提升各自所在学校的办学效益。

在此基础上,要定期承担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参与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真正成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基地。

在达到以上最基本的要求之外,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更要直面以对教育发展的形势与要求、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教育教学的困惑与疑虑,主动站到时代的前沿,和着改革的节拍,以前瞻性的视野和科学的态度,敏于从现象中把握本质,勤于从总结中发展理论,善于从反思中创新理论,勇于从实践中生成理念,引领工作室乃至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3.既是试验田,也是孵化器
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对课堂的高耗低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均衡等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学校内部有碍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推进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名校长、名师工作室要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发展创新教育理论的同时,更要以工作室为“试验田”,以所在学校为“根据地”,主动去实践理念,策应并推进改革,勇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吃“螃蟹”,会吃“螃蟹”,享受“螃蟹”,积极探索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到“先想一点,先迈一步,先起一拍,先寻一策”,让工作室成为当地教改的方向标、实践的先行者,以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引领并促进区域教育勇立潮头,先人一步。

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理应抢抓机遇,协力同心,踩着时代的鼓点,迸发创优的激情,全力推动成员校长成长、成名、成家。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名校长工作室的运作机制,切实落实工作室章程,因人、因时、因势制订成员校长成长计划,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抓手,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前瞻性的评价机制为引领,借工作室“孵化器”,最大限度开掘与释放校长、名师潜能,推动成员校长在教育家的美好愿景中越走越远,推动成员学校在特
色化的办学之路上百花齐放,推动区域教育在优质均衡的快车道上一路欢歌。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教师专业化理论的迅猛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优秀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这些教师不再满足于全体层面的通识培训和一般运作的教研活动,而是希望寻找一位能引领自己进一步提升的“师傅”,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瞄向了那些仰慕已久、享誉教坛的名师们。

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就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中应运而生,目前几乎已遍及全国各地。

当下建立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之所以能成为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样态,成为孵化优秀教师群体的一个新机制,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动力,正在于凸显了它的专业特质,即名师领衔下的颇具前沿性的研究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

总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

教师正成为一种难度越来越高的职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富有挑战性。

所以,名师工作室的出现契合了这个时代的预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