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解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怎样分解力》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本章第一节《怎样求合力》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节教材分为两段话和一个案例分析,有两大特点:(1)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以教材图4-16所示的小实验模拟钢索的牵拉作用,由于利用学生身边随手可得的工具,人人可以动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悬挂物体竖直向下的重力所形成的两个作用效果。
换个角度,斜向的细线的拉力产生了竖直向上与水平方向的作用,与斜拉桥钢索拉力的作用相对应。
(2)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材引入了“哪种分解较为合理”的案例,这是学生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常易出现的问题。
教材通过透彻的说理,从物体除了存在推拉挤压外,还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情况全面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对力的分解遵循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有较深入的了解。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
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的活动,体会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1)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解决办法:参与活动,体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并针对具体的经典情景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温故知新法、比较法、讲授法、总结归纳等方法。
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情景激学法。
即多媒体投放斜拉桥的图片,设问倾斜的钢索的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我在课堂的引入部分设置这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力分解现象,而且在前一节《怎样求合力》中也有相关讲解,学生比较熟悉。
在课前设置这个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温故知新新课讲授
在新课展开时,我主要采用了回忆法、比较法。
即回顾力的合成的概念、遵循的法则,所谓比较即与力的合成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并引出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本质、运算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之间的关系。
3、联系实际实例探索
设问把代表已知力的有向线段作为对角线,若无条件限制,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引起学生的注意,发现可以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即能将已知力分解出无数种结果,从而设疑——实际问题中应该按照什么依据进行力的分解?由此给出两个情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