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务礼仪目录(一)基本概述(二)见面礼仪(三)餐饮礼仪(四)服饰礼仪(五)印度的忌讳(六)印度节日(一)基本概况印度的正式国名是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总面积为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现为9.38亿,由印度斯坦族、旁遮普族等10大民族和其他几个小民族组成,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46%,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
印度共有179种语言,印地语为该国国语,英语则为官方语言。
首都是新德里,源自“德里”,意为“山岗”、“高地”等多种含意,为纪念公元前100年重建该城的古印度王公拉贾·德里命名。
印度国名,源自“信度”河。
古印度“信度”表示河流,、现则泛指整个南亚次大陆。
印度国庆日是1月26日。
1950年4月1日,印度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二)见面礼仪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
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
(现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
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公共场所露面。
)迎接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
花环的大小视客人的身份而异。
图2.1 印度人合掌问候礼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
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
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
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图2.2 印度人摸脚礼(三)餐饮礼仪1.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
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有许多肉、谷物和面包。
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
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
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
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
印度人几乎天天吃洋葱。
图3.1 印度咖喱饭2.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市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跟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因此,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3.在印度的孟买(Bombay),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4.客人到印度人家后,要向主人和家人问好。
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
在饭前和饭后到盥洗室洗一下是主人所欢迎的。
在印度人家中作客,吃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5.在传统的印度人家庭和农村,客人通常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膳后再吃。
不同性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6.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佐料和两三碟小菜用来蘸面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叶。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
正餐之外都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
正餐之后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鲜水果等。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但喜欢饮茶,其饮茶方式别具一格,一般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
图3.2 独具特色的印度美食7.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
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
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布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
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8.印度人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
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用右手抓着吃(抓饭时大多只用3个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
且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别用左手。
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
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
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
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
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图3.3 印度人右手抓食物吃图3.4 印度人手抓饭习俗9.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千万不能喝,它是用来洗手的。
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10.作为客人,餐后要向主人表示敬意,但应当赞扬食品很好吃,表示很喜欢。
一般不要说“谢谢你”等致谢的话,以免被认为是见外。
(四)服饰礼仪1.印度人着装朴素、清洁,但各民族各异。
印度斯坦族男子一般着装:上身“吉尔达”,即宽松圆领长衫,下身穿“陀地”,即以一块白布缠绕在下身、垂至脚面的围裤。
在正式活动中,则在“吉尔达”之外再加外套。
妇女着纱丽。
由一大块丝制长巾披在内衣之外。
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兰教徒戴伊斯兰小帽,锡克教徒包裹头巾。
图4.1 印度妇女穿着纱丽图4.2 印度妇女穿着纱丽22.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
3.印度人在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
4.许多印度妇女在她们额部靠近两眉中间涂饰一个彩色的圆点,印度人称之为“贡姆贡姆”,我国称之为“吉祥点”。
在印度教里,吉祥点表示女子的婚嫁状况,现在已成了印度妇女美容化妆的组成部分,其颜色以红色居多,但亦有黄、绿、紫等色,视衣着和肤色而定。
其颜色的不同,形状的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5.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
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利用首饰来打扮自己。
6.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
7.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
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
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
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允许穿袜子)。
有时能够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
进入锡克庙时,头上必须罩一块洁净的布,如手绢等。
图4.3 印度人在寺庙脱鞋(五)印度的忌讳1.在施舍的时候,却要单数。
例如,可以给101卢比,或1001卢比,或5005卢比,但是不能给整数;另外还有一些忌讳,如在办公室和商来机构里,写字台只能放在东北或西南角,否则要遭到敌人的长期折磨。
同样,水井也是挖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晚上睡觉从未没有人头朝北,脚朝南的,他们认为这是死神行动的方向,因为阎罗王是住在南方的。
2.太阳落山后,不能理发,剪指甲,给洗衣工脏衣服;不能给别人针、监以及其它白色的东西;不能提理发工和蛇的名字;不能给别人火种或火柴,另外还有一些忌讳,如在办公室和商来机构里,写字台只能放在东北或西南角,否则要遭到敌人的长期折磨。
3.水井也是挖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晚上睡觉从未没有人头朝北,脚朝南的,他们认为这是死神行动的方向,因为阎罗王是住在南方的。
4.太阳落山后,不能理发,剪指甲,给洗衣工脏衣服;不能给别人针、监以及其它白色的东西;不能提理发工和蛇的名字;不能给别人火种或火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
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
6.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7.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
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
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8.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
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9.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
10.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11.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
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12.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
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13.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14.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15.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
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16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六)印度节日1.印度教中的除十节除十节公历5、6月间,是印度教节日。
该节源于古代对河川女神的祭祀。
印度教徒认为,节日期间到恒河等圣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种罪恶。
除十节黎明时分,无数教徒涌到河边,男人光着上身,女子额点朱痣身裹纱丽,缓步拾级而下,立于河中,双手合十,迎着朝阳,虔诚低诵神名,然后先捧水泼身,再按印度教规浸入水中沐浴三次。
浴毕,人们要双手合十向恒河神的金像或银像礼拜,或面向东方膜拜太阳。
黄昏时,人们要去寺庙祈祷,并将鲜花、牛奶以及面粉做成的鱼食撒进恒河中。
妇女们则纷纷将小油灯点燃,固定在树叶做成的花坛上,放进水中,让河灯漂流而下。
河面上顿时灯火万点,时隐时现,充满着神秘的气氛。
2.过年风俗: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4天为元旦。
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
印度一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
这真可谓天下奇事,但他们的人生哲理,使人听起来也颇有感触。
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