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土地政策问题

农村土地政策问题

农村土地政策问题(关注民生问题)
古代:商鞅变法内容规定: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改变了社会性质:由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转变为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

近代: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想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未实现。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土地政策
1、建国初期:土地改革1950—1952年八下p.9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目的: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开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

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结果: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途径: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成: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结果: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下p.24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教训: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形式(内容):“包田到户”、“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首先实行的地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的发展。

5、农村政策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6、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①原因: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②启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独家视角:建国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起积极作用的有哪几次?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题:
一、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工作,关注民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哪四次调整?结果如何?农村政策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答:(1)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3)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实行包田到户,自主经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说明的道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关注民生,适时纠正和调整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列举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农民、农村和农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八下p.9图片)在农村开展了什么运动? 在当时有何意义?
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什么措施?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又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何意义?
3、我党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土地改革。

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
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开始富裕起来。

3、出发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

说明的问题:说明了党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

关注民生,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适时纠正和调整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世界史上的土地政策或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其作用: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美国:美国内战期间,为扭转北方不利的战局,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作用:满足了人民土地的需要,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扭转了北方在内战中的不利战局,也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

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目的:恢复农业生产,以摆脱经济危机。

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分田给农民;1868年明治维新,规定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作用:发展资本主义。

苏联: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有什么失误?忽视农业生产。

造成了什么后果?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命题角度:注意我国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的学说、以及民贵君轻的民生思想七上P50、P52,唐朝唐太宗轻徭薄赋出现贞观之治、孙中山民生主义、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土地问题、
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兴建公共工程的民生措施等都可以联系起来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