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选择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选择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选择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对()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9、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两者相互并存B两者相互决定C两者相互制约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A人们的社会心理B前人留下的学说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人类的社会实践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A客观反映B真实反映C社会反映D主观反映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A人类的智慧B人类的文化C人类的思想D先进文化19、生产力是指()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20、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二、多选题: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C 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性质E生产力水平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A两者成正比例B两者成反比例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

它们分别是()()()()()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变化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A实体性因素B主体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客体性因素E社会关系性因素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A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第三章参考答案(选择题)一、单选题:1C 2D 3D 4C 5C 6C 7D 8C 9A 10A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D 19C 20C 73C 74D二、多选题:1AD 2ABC 3ABCE 4BCDE 5ABC 6CDE 7ACDE 8AE 9DE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E 14AC 15BC 16AE 17ABCDE 18BCE 19DE 20ABC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