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出版社:南海出版社出版年: 2010.8页数: 302定价: 38.00元内容简介《金字塔原理》是一本讲解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的读物,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篇主要对金字塔原理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构建基本的金字塔结构。
目的是使读者理解和运用简单文书的写作技巧。
第二篇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维的环节,以保证使用的语句能够真实地反映希望表达的思想要点。
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突出了强迫自己进行“冷静思维”对明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第三篇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需要写研究分析报告的人士,以及需要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结论供决策使用的人士。
这一篇介绍了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框架来组织分析过程,使写作者的思维在实际上进行了预先组织,从而能够更方便地应用金字塔原理。
第四篇介绍了一些演示技巧,能够写作者在以幻灯片等书面形式演示具有金字塔结构的思想时,能让读者或观众感受到金字塔结构的存在。
附有三个附录。
附录一涉及的是分析法和科学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区别;附录二列举了序言部分的各种常用写作模式;附录三是全书要点的详细提纲,突出了《金字塔原理》的关键概念和关键思维技巧,以便读者快速查阅。
书评摘录:(1)《金字塔原理》真的是万能灵丹吗?2012-10-28 09:50:13来自: 秋叶 (不为金钱喜,不为红颜悲)金字塔原理的评论31、金字塔原理简化而言就是三句话:(一)、提炼中心思想:把结论写在前面;(二)、分类组织材料:找到某种内在关系组织你的材料,如果需要理解的内容超过7个概念时就需要建立树状层次以降低理解难度;(三)、疑问回答沟通:先让读者认可你的设问,然后快速提供回答,节约读者思考时间。
2、在我看来,金字塔原理不过是中学我们学习的议论文三要素的简化版而已,刻意抬高神化只能说明你中学语文实在太差。
3、把结论写在前面?在文章段落中亮明观点至少有四个位置:1、标题,2、开头,3、文章,4、结尾。
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把结论写在前面,这个一旦教条化,很有害。
4、还有一种最NB的写法,就是把真实观点隐藏在文字之中,让你猜让你猜让你猜猜猜,官方说法叫领会领导精神,然后领导可以保留最终任意解释权。
5、把结论写在前面是一种机关枪扫射式沟通,列出大观点,分解为一系列的小观点论证,然后继续分解,举各种例,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让你接受大量的信息。
通过不断诱导你对小观点说是,然后失去对大观点的反驳能力,对逻辑思维不够发达的人,非常有效,但是对于见识深刻的人,也容易引发反抗。
6、把观点写在前面,还是写在中间,还是故意不说,取决于你的沟通目标、当时的能量还有听众的态度,这不是必然的写作方式。
真正的写作方式是以听众为导向,而不是以结论为导向,听众可不一定就喜欢你的结论。
7、一开始就亮出观点背后是一种强势文化,适合自上而下的组织思想,适合封闭式推导,但并不适合开放式讨论,比如在创意碰撞,学术交流上,散漫,缺乏明确结构的开放式互动激发更多灵感,而不是金字塔结构。
8、所谓找到材料的联系,找对分类组织形式,背后的原因不过是大脑偏爱有结构的记忆,其实大脑还偏爱自己习惯的记忆方式,大脑还偏爱直观的记忆方式,用金字塔方式组织材料,如果找对了听众读者习惯的结构,然后用他们喜欢的视觉方式传达,能有效降低他们的认知难度。
但问题是,他们习惯的结构果然好吗(请思考下某党《政府工作报告》的结构)?9、一个悖论是,当你把材料组织成非常有结构,看起来就有了逻辑,可到底是漂亮的形式让你具备了逻辑感,还是你真的想通了逻辑?10、相互穷尽,彼此独立,非常漂亮的说法,但是金字塔最难的恰恰不是找到一种信息归类方式,而是如何确定你的归纳是独立和穷尽的?11、很少有人承认所谓“相互穷尽”的真实含义是"有限穷尽",即在有限的信息占有范围内的穷尽。
所谓金字塔原理高手并不是神,他们不过是知道如何界定有限的边界刚好能让听众信服。
12、所谓“彼此独立”大部分时候也不是真的做到了观点的彼此独立无交叉,这取决于你的知识面,占有的信息,分析的经验,观察的角度,还有准备的时间成本,这是一种综合平衡。
13、自上而下组织材料的方式并非唯一,善用金字塔原理高手的真正能力是掌握了面向不同场合,面向不同人群,面向不同目标的组织材料结构,在不同的场合高手会努力寻找最合理的组织方式。
14、初学者要学会自上而下讲述结构,但这种结构讲述能力往往来自从零开始尝试进行自下而上提炼结构,直接套用别人总结好的结构,你是很难真正建立自上而下讲述结构的能力。
或者说思考时用演绎法,表达时用归纳法。
15、为什么在序言阶段《金字塔原理》特别强调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听众通过(有限的)已知信息和文章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它的结果是通过吸引注意力将你的思想带到设定的框架,本质是通过故事降低你抵抗各种观点的独立思考能力。
16、SCQA结构(情境--冲突--疑问--解决方案),为什么要强调冲突?因为让人感受到痛苦会刺激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人也更容易相信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往往就更容易找对答案,可惜这不总是真的。
我举一个例子吧:想想传销的经典开场白,难道你想一辈子就这么...17、逻辑的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其实就是麦肯锡方法的:“以假设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纽带”,要么证实,要么证伪,现实中高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借助所谓的逻辑形式,用有限的材料证实一个存在缺陷的命题。
18、明托告诉你演绎推理不要超过4个,推导出结论不要超出2个,那是照顾群众的智商,不过明托没有告诉你搞乱群众智商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演绎推理一定要超过4个,推导出结论一定要超过2个?19、《金字塔原理》里面的连环式演绎推理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观点)-->对该表述的说明-->推论-->推论四步结构结果其实只是推导的形式,她回避了如何证明推论,明托最大的成功是让你以为掌握了推导的步骤就是掌握了推导的逻辑。
20、时间顺序的逻辑,明托说要:1、确定前因后果的关系(寻找因果);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划分结构);3、将类似事物归为一组(原因分类),这真心是分析问题的步骤,哪里是分析问题的框架?框架在哪儿呢?21、重要性顺序难道不是结构顺序的一种?用麦肯锡“相互独立,彼此穷尽”的原则我们很容易打败明托。
PS:重要性顺序在现实中使用方式是:让领导先走。
22、《金字塔原理》里面最有价值的建议是:别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言之有物”的意思。
23、好的议论文结果本来就应该是一句话一个意思,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围绕主题推进,如果变成PPT,最好还是一句话一行,如果超过七行,最好用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视觉化结构展示,如是而已。
24、《解决问题的逻辑》这一章如果改成或翻译成《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步骤》会更符合内容的实质,这一章根本的问题是不会交给你逻辑,顶多可以学到一些分析问题的思路。
我很佩服明托喋喋不休解释她的所谓逻辑树,这个不就是连问五个为什么吗?25、另外一个不得不剧透的真相就是: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写得就不太符合她自己的信条?结构混乱,观点罗嗦,然后没有什么故事性?这可不像是翻译的问题,嗯,也许她是故意的,最好的内容留给培训卖。
26、我的朋友说:1、任何东西顶着麦肯锡的光环,就容易被接受;2、明托用一种看上去很有结构化的方式把一些简单的逻辑原理打了个包,使她的东西看上去比一般的逻辑学要容易接受些,满足了群众日益萎缩的智商和日益膨胀的自尊心之间的差距;3、《金字塔原理》和其它快销产品的包装一样,很多人都是只看外表的。
(2)从思维的技巧到思维的习惯2008-01-14 23:30:17来自: ,金字塔原理的评论4初读这本《金字塔原理》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了想,才发现这本书里提倡的观点和《麦肯锡方法》里传播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难怪,两本书都是出自麦肯锡的顾问之手,两本书的精髓都是教授人思维的方法,教导人们将混乱的思路按照一种逻辑整理清楚。
逻辑,也即思考的轨迹,是咨询行业从业人员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技巧。
在成为一名顾问前,我曾颇花费了一番心力来研读那本被奉为经典的《麦肯锡方法》,却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对于逻辑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MECE这些生硬的名词上,不得要领。
在成为一名顾问之初,经过一个个项目的磨练,我才逐渐体会出逻辑的重要性,慢慢尝试着按书中的教导用逻辑的方法去整理思路,并开始尝到了甜。
在成为一名顾问一年后,我惊喜的发现自己对于逻辑的思考问题已经产生出本能的依赖,并乐于将这种思维的方式运用到除工作之外的生活中。
作为一种技巧,需要人有意识的、刻意的去加以练习和运用才能发挥功效,思维的技巧亦是如此。
在成为一名顾问两年后的今天,我后知后觉的读了这本《金字塔原理》,这是一本比《麦肯锡方法》更加详细而系统的教程,是一本极好的指导人如何思考并如何表述思考结果的训练手册。
思维的技巧,在这本书里被淋漓尽致的剖析和展现。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提供给读者一个平台,使其有机会对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基本的了解和测评,为后面的思维练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天,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如两年前读《麦肯锡方式》时那般一头雾水,不得要领。
尽管书里的某些章节现在读起来依然很吃力,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理解和体会,但我相信书里所蕴含的精髓我已经能够领悟,其他不易理解的东西只不过是技巧,是需要花费心力勤加练习方能掌握的方法和能力。
因此,读《金字塔原理》时,无需琢磨每一章节,每一个技巧,不理解就先放下,掌握书中提倡的逻辑的思考问题的理念才是最关键的。
这种理念将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最初她也许仅仅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位于头脑之外的一种技巧,慢慢的她终将成为我们思考时的本能——位于头脑之中的一种习惯。
从思维的技巧到思维的习惯,是一个由表象到内在,由华丽到朴素,由刻意到本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磨砺和感悟,艰难漫长却其乐无穷。
(3)金字塔、大树与帽子《金字塔原理》、《思维导图》与《六顶思考帽》2009-09-27 21:29:26来自: 糖鱼 (呆成都不走了...)金字塔原理的评论4最早闻此书来源于麦肯锡,今日方一睹风采。
未读之前,先在大脑里面想像了书中的内容。
金字塔,除了埃及,除了四面体的立体形象,最容易在脑子里面出现的是一个“平面三角形”,是一个上小下大的形象,从下至上层次越高,空间越小,地位越高。
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自己的思维属于发散型,由上面的想像自然猜到其原理必将是纵向层级的概念,以及横向并列或平行的概念(当然不排除内容的交叉),这一横一纵上也必定有逻辑的解释。
翻开书,大致浏览,果不其然!以上头脑里面图像的想像,以及思维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简单的说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也是思维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