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唱与指挥

合唱与指挥

合唱与指挥
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何薇
一、合唱的四大特点:
1、音域宽。

2、气息长。

它既可以整体统一呼吸,以表现不同层次的起伏,还可以在全体合唱队员中进行循环呼吸。

循环呼吸是合
唱中特有的呼吸方法,它由队员在不破坏合唱整体音响的前提下轮流补充气息,使合唱音乐不间断,没有句读逗号间隙,用以表现流畅、连贯、悠长等一些特殊的艺术情感。

3、力度大。

合唱可以根据人的多少,其音量是一个人的30倍、60倍,甚至更多,由于人的优势,所以力度的对比和
变化是最具表现力的。

能运用力度的变化和对比,勾画出不同的意境和场景。

4、音色多(混声)
二、指挥的要求:
1、指挥是合唱的灵魂,合唱指挥他首先接触的对象是群体的人,所以要求指挥必须具有团结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
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合唱集体共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2、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视谱能力。

3、歌声是检验歌唱方法的唯一标准。

作为合唱指挥,其任务就是要指挥合唱队员用人声来演唱出和谐、纯真、动听的
声音,要求指挥不仅自己能演唱出圆润、明亮、松弛的声音,而且还能及时纠正合唱队员不正确的声音,逐步清除多余的力量和错误的方法,使合唱队的声音既有外声部的控制能力、有由内圣布复合音色的协调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人声演唱无穷艺术魅力。

三、合唱的发声训练:
著名的指挥家马革顺教授将歌唱的状态科学地总结为12个字:脑袋空、喉咙慢、肩膀宽、腹部紧。

在排练中,我们要按照这12字的要求有目的的去练:
1、松:各部分肌肉放松,舌根平放、下巴不翘起不下缩。

2、扬:收起小腹,姿势端正,精神状态振奋专注,是“我要唱”而不是“要我唱”。

3、竖:打哈欠感觉提,还有想象北方人儿化音,一唱就想到“儿”这个字,两手指去碰耳朵后的凹处,馅下去多的说
明打开得越好。

4、上:声音往上走,仿佛唱入眉心,多运用高位置的朗读歌词的方法,必须是轻声的,效果非常好。

5、下:吸气要横不要竖,这样吸入的气就比较多、深,千万不要耸肩。

6、拢:声音要集中、有点,不要散,口型变化不要太大。

7、变:要训练各种母音的口型变化,声音的开放、关闭,连音、断音,强弱,级进与大跳,反映指挥的变化,听边记
本和弦。

8、开:前后口腔、鼻腔、头腔均要打开,不可拥塞,要让声音畅通的从体内流出。

四、合唱的咬字吐字:
正确的咬字吐字是表达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清晰有效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容。

所以在演唱时不能片面孤立的追求咬字吐字,而应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风格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

比如:抒情性的作品要求咬字吐字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就应该强调声母,并保持韵腹与韵尾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的衔接。

当然清楚有力不是僵硬笨拙,柔和圆润也不等于含混不清。

同时,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都不能离开气息的支持和声乐器官以及发声技巧的配合,只有把这些因素密切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五、排练方法与步骤:
1、范唱前简短介绍,说明歌曲的基本形象与主要的风格。

范唱第一步先介绍主旋律,这就要求跨越各声部将主旋律串
联起来唱,给同学们以总的轮廓形象。

第二步分别介绍各声部,范唱中可有少量的插话,引导学生聆听,使目的更为鲜明,并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范唱后进入轻声视唱曲谱的阶段,要视唱每个声部的曲谱,而不是只唱自己声部的曲谱。

但要求高声部唱低声部曲
谱中较低的声区时,不压抑,不扩大胸声,不撑大嗓门,而是用无声的“内在听觉”去视唱;相反。

低声部在唱高声部较高声区时,不硬挤,不喊叫而应用假声或虚声唱。

3、视唱曲谱时应引导学生主动辨别各声部曲谱间的异同。

如曲调进行方向、主次声部、哪些是和声、哪些是复调(两
种不同的旋律,力量丰布均匀)?主旋律与复调部分一般可稍突出
4、那种用手捂住耳朵只顾自己唱自己声部,怕听别人声部的练唱是错误的。

它只能使各声部之间机械的砌在一起,根
本谈不上声部之间的配合与呼应,以及声部间的均衡与突出、对比与靠拢等,因此是不可取的。

5、视唱曲谱后,即可分声部唱词,这时只要求练唱自己的声部,分别进行指导,其余声部则轮流休息;或者老师在着
重教唱某个声部时同时,要求其他声部用最轻的声音或闭口哼唱。

6、分声部练唱词后,如果音准、节奏、声音、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不要急于进入合唱排练,否则则欲速而不达,
产生不良的效果。

这是因为多声部合唱较之分声部齐唱更容易掩盖演唱中的缺点。

因此只有当分声部练唱在音准、节奏、声音、方法上基本正确,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基本与作品要求相符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合唱排练。

7、合唱排练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听音能力,即在起音时尽可能的给以和弦音响。

而不失分别给以单音,让大姐在和弦音
响中去练习找到自己的音高。

闭口哼唱可以增强听音的能力,便于找到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利于听清自己的声音于其他声部的声音,因此在排练中插入轮流哼唱。

8、在音量上适用PP或MP,对于调整、改正练唱中的音准、节奏、声音方法等不良倾向都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六、指挥动作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果断性
果断性来自指挥的绝对把握性,而绝对的把握性有来自指挥的自信心。

2、简练性
以最小的动作获得最大的艺术效果。

动作一定要干净利落,简短清晰,做到能静则静,能小不大,能用一只手完成的决不用两只手来做。

指挥动作越是节俭、朴实、鲜明、易懂,其概括和表达音乐形象的能力和空间就越大。

3、自然性
手势如歌,自然而达意的动作能让音乐的色调进行的抑扬顿挫、舒畅有序,所以指挥的动作切忌僵硬或矫揉造作,其姿势与音乐的内容格格不入,那样会适得其反的。

4、关系性
(1)点与线的关系。

点是速度的节奏,应着力于腕部的力量;线是旋律起伏的动力,是音乐的灵魂,其动作应由大小臂、腕与手指的相互协调来完成。

一般,较快的音乐大多数是用直线,如使用点就显得太尖锐;速度较慢的音乐则多注重于曲线的运用,而点的使用较为内涵。

(2)大与小的关系
一般而言,优美、舒展、开阔的音乐常用较大的幅度;相反活泼、欢快、生动而快速的音乐多使用较小幅度的图式动作。

(3)跳与连的关系
节奏性较强的作品其指挥动作往往以调为主,并尽可能的加强连的感觉,使之具有歌唱性;平稳舒展的音乐则往往以连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跳的因素,以免给人造成平庸单调的感觉。

跳与连的关系应该是条中有连,连中有跳,柔和中包含着节奏的分明,充满变化的情趣。

(4)动与静的关系
如相近的几个声部的旋律线交织在一起时,应突出主旋律,其他线条安静一些;主旋律处于平稳时,可使用动的手法,使副部旋律或伴奏声部相应活跃一些。

(5)纵与横的关系
指挥动作应做到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兼容并蓄,决不能将二者相互对立起来。

一般。

歌唱性较强的作品偏重于横线,节奏性较强的作品偏向于纵线。

(6)刚与柔的关系
指挥一定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对比分明和灵活运用,并要注意刚柔动作的自然过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