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艺术研究摘要: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圆王小青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它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在,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而目前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并在理念上存在某种偏差和极端化倾向.民族音乐学教学研究现状现今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就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共识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i大类.具体来说,民族民间音乐以其传统的五分法包括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传统音乐则包括了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民族音乐则指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改编的所有音乐•上述三大类共同构成中国音乐•应当看到,这一学术共识的形成,是中国音乐学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思考和探索的结果•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音乐学的传人和发展,为中国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新的思路,拓宽了研究视角•这无疑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的研究共识并没有被高师音乐教育的实践所重视•现今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主线,据笔者了解,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态描述方面,基本不涉及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一种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内容,好像在作音乐形态学上的”考古”发现•此外冲国音乐史和中国音乐欣赏作为”主线”的配置课程,仍然没有摆脱两者分离而各自独立的局面,即一一史中无声,声中无史•虽然,我国古代的哲人用意,象,言精辟地概括了文化存在的三个基本层面①,并将其理解为文化存在的合力基础,是特定社会文化存在中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的着力点•然而高师的民族音乐教学却对文化因素视而不见. 如果说音乐不是一种文化,肯定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但在我们的意识深处,西方工业文明和文化模式的理念始终伴随,并左右着我们,即所谓的”艺术音乐”当这种理念面对中国音乐时,特殊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背景很难使其”对号人座”于是以西方”艺术音乐”的理念来解释中国音乐文化现象的事便频频出现•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高师音乐教育似乎显得无能为力. 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似乎让更多的人更加坚信这种一体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一体化•知识经济的本质即高技术经济和高智力经济已在逐步取代传统工业支柱和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经济模式•由于物质(生产力)层面的这一显着变化,使人们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不得不思考如何顺应物质层面的变化,或者说,人们是在急于寻找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观念,来求得一种文化发展中的平衡心态•正如二十世纪初我们所遇到的情况一样②•但无可否认,五四”为中国文化注人了新的活力,它批判的态度带有一种自省的力量,当然,这其中的”极端与盲目”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失误之处在于将生产力观念与文化观念等同起来•现今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在物质(生产力)层面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它诱使人们试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也标识出一个趋同方向•因而有人提出了关于”中国音乐现代化”的问题,重提”向西方乞灵”的问题•其失误之处仍然是相同的•就文化而言,没有一种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型,更没有一种对所有社会都起作用并具有绝对价值的文化•特定的人;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意识,观念和心理特征就决定了它是特定文化下的特定存在,这种特定存在是无法用其它文化来替代的•恐怕想移植都很难,因为社会与环境的整合力无法使这种移植保持它原有的纯洁性.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在,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形成,取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学科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形成的主体依托•然而坦率直言,目前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忽视了三大体系的建立,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其研究领域处于劣势,或者说缺乏整体研究和把握的能力•因而多年前提出的”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和心中的理想•高师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发展的母机,尽管目前高师的生存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因为培养师资已不再是高师院校的专利”了•就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而言,高师担负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大主体建设的任务,要想真正改变依托于异域文化教育模式上的中国音乐教育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的成败则是关键和重点.强化主体意识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主体意识的形成取决于主体建设的发展程度•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立艺术研究团足点应放在民族音乐活生生的母语系统之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③,这是谢嘉幸君对何为母语教育的又一新的哲学阐释•强化和坚守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标识,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实践性课题•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校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这一点,我们的认识至今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当前的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以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将活生生的人(文化主体)排斥在其认识和分析以外,其结果是”抢救”民族音乐于”博物馆”之中,否认了民族音乐文化动态的传承关系,人为地,激进地加速其”消亡”的进程. 然而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承认,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均在各自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心理体验中,遵循着各自的传统和传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并在这种认同和发展中及时调整各自传统音乐文化的存在方式和传承方式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之外是以何种传承方式顽强地生存着,在当今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特殊存在是以何种方式调节和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顽强生命力•显然,在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正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是三个体系建立的基础,也是母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教材体系的建立,最根本的源泉是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各种自我传承的方式,它是”我”体系区别于”他”体系的主体风格和主体特征•尽管目前的学校规范教育并没有真正关注民族音乐文化自我传承的方式,但并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有研究才是唯一的有效途径,只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决定其体系可否建立的必须条件,只有研究才能发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时下中国音乐教育所要面对是二^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要不要主体地位?能否坚持和强化主体地位?” 是我们所要面对,而且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我们已经在近百年的音乐教育史中感受到了深刻地教训,如果继续以异文化模式替代母语文化,那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就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多元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真实. 但如何保持和发展这种多元共存的新型文化结构,则是摆在每种文化面前的重要课题•从理论认识上讲,高师的确存在着定的差距,全国范围的高师数量众多,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似乎只是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事•尽管高师中也有部分教师加人了相关的学会,参与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专题研究,但并没有形成整合之力,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全国高师发展水平和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因而难以形成整合之力,甚至一些人的认识水平仍然深受”欧洲中心论”所带来的价值标准的影响•从研究水平看,高师的确出现了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整体水平仍难尽人意•特别是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母机,高师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教学环节看,在各自为政的小环境下,缺少交流与沟通.教学内容是否更新,是否与该学科发展方向相一致,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完全掌握在任课教师手中,属自然状态,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上述分析难免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或者仅仅是某个局部的现象•但对照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现状,高师并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高师能否形成整体优势,关键仍然是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特别一提的是,将中国音乐(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纳入其教材的建设之中,吸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高度重视中国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在各专业,各学科中向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转化,以高师多学科的优势,创建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复合和交叉的理论优势,使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始终有坚实的母语文化理论作依托,创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大力倡导母语文化教育的今天,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结构必将形成.笔者始终认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担负这一重任的主体是高师的民族音乐教育,而并非音乐学院•这是由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决定的•重视民族本位和主体意识,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此重任, 高师能否承担,这是高师同仁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还涉及高师的师资力量问题•民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仍然是一个师资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因素,高师如何发挥母机的作用,完成系统而庞大的音乐教育工程,师资至关重要•而目前高师音乐师资总体能力偏低的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扭转•尤其要加强对中国音乐的学习,认识,理解,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或极端化都将无助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将以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结构广泛参与到世界文化的撞击和交流之中,这是我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和挖掘民族音乐文化深层体验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必须的,广泛吸纳,兼收并蓄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意”之博大恢宏是也;多彩多姿,不拘一格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言”之丰富别致是也;载歌载舞,民俗风情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象”之情感体验是也•坚持开放学习与交流,吸取借鉴外来文化中能够服务于我们文化主体之体验的素养,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文化,感受我们的文化,再生我们的传统,这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与研究所面临的根本性任务.注释:①意:即意识.指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和观念.象:指行为.是这种意识观念反应的表现.言:指形态. 是这种直接表现所凝聚的各种符号系统•音乐有特殊的言•乐音,乐器,乐谱.特殊的象,音乐实践活动,戏曲,歌舞.特殊的意,审美观念,体验和价值判断.②二+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将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了中国,人们惊恐,吸收于西方工业生产力的同时•与自己农耕生产力作比较.结果认可欧洲生产力”高我一筹”在物质生产力层面发生变化的同时. 人们开始了对自己制度和观念的思考•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错误地将生产力观念与文化观念等同起来•逐步形成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价值观.⑧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唱自已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35-39.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