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一、考试要求: 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例如: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宿迁2013中考)。

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对论据作用的把握;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宿迁2013中考)3•对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辨识及作用的把握;例如: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宿迁2013中考),4.对论证结构的整理、划分;例如:根据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宿迁2010中考) 5.对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 6.对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的了解;7.对文章思想和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例如: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宿迁2012中考)二、方法指导: 1.关于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找(也要注意中间),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肯定或否定句),根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总而言之”我“认为”足“以证明”等),根据论据判断论点; 2.关于论据: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只是一个分论点),补写论据; 3.关于论证: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能更加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点。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或具体而有力地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关于论证结构:语言表述格式,先通过…… 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 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 得出的结论。

5. 关于语言:分析时要从它的具体语境中找依据句子、支撑句子,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破解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它来进行阐发;6. 关于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评价:要读懂文章,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把握作者态度。

三、真题引路(一)(2013宿迁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 分)融张金刚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

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

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

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

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

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

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

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

我无法回答。

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

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

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

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分)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3分)参考答案:13.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

(表述完整,意思对即可)14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弓I用论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比较,对比)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必要性(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5.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1分),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1分)最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1分)(得分要点:英雄个人践行一一带动他人践行一一达成目的。

三个阶段各1分,若直接抄句子至段末而不分析得1分)(二)(2012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何为书张炜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

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

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

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

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

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

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

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贋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一份感觉一一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

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10.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分)1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分)1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1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

(4分)参考答案:10.(3 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3 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

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

) 11.(2 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

) 12.(3 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3.(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

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3 个点,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3分,答对 3 点得 4 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三)(2013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10 分)碑与帖蒋勋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

“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

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 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

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

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

《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

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

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

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

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

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

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旨什么?(2分)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5分)⑴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