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1.兰州市旅游也发展现状 (1)1.1 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 (1)1.2旅游业产值发展速度快 (2)1.3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3)2.兰州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景区政企不分、规划与管理不甚科学 (4)2.2市场宣传力度薄弱,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 (4)2.3旅游景区及附近乱收费现象严重 (5)2.5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环境影响较大 (5)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3.1明确行政主体,科学规划经营与管理,改革现有门票制度 (6)3.2加大宣传力度,争创特色,培养优雅大方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6)3.3明码标价,综合治理,经常监督 (7)3.4提高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技术,加强宣传教育, (7)后记 (8)参考文献 (8)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旅游业是一项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更是一项朝阳产业。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是对当前兰州市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个探索。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在省内比较仅列中游,与其省会地位不符。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通过去探索、了解分析,让我们也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兰州背倚甘、青、藏,面向陕、宁、蒙,连接川、黔、滇广大的地区。

是丝路民族风情旅游带、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的交汇地带。

丝绸之路、千里黄河风情线、唐蕃古道、红色之旅、西部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六大西部旅游的优势产品和旅游线路在这里尽显风采。

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必将加快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等宏观战略的实施,更是促进了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旅游业是一项含“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性强的产业,更是一项朝阳产业。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是对当前兰州市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个探索。

通过去探索分析,让我们也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1.兰州市旅游也发展现状1.1 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即对旅游者有新引力的客观事物。

兰州市的旅游资源不论是社会人文方面还是自然方面都是与众不同的,再加上市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5-9℃,最热月平均气温仅22℃。

年平均降水量33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正好和兰州市的旅游黄金季节一致,游客旅游时的舒适度大大增加。

首先,兰州市市域内生态条件良好,兴隆山、吐鲁沟、官滩沟、石佛沟、兰山等森林资源,共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8处, 2004年兰州被评为全国十大避暑胜地之一,有利于助推兰州市避暑胜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沿黄河风情线一路走来分布着中山桥、金城关、黄河母亲公园、水车博览园等十多处质量、品味都很不错的旅游景点,这是兰州黄河风情线宝贵的资源基础。

其中有着"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是兰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万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其次,兰州市域内多元文化兴盛,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多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彼此渗透,永登鲁土司衙门、青城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的大力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馆藏“四库全书”、“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读者》杂志等文化精品享誉国内外,为人文旅游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等的交汇点,也是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纽带历史悠久的兰州有多种文化交融,伊斯兰文化特色突出,西北和全国最大的阿拉伯风格清真寺—西关清真大寺;七里河五星坪拱北群,是西北和全国最大的门宦教派拱北群,淋漓尽致的展现着伊斯兰文化的风采,是发展清真体验旅游的宝贵旅游资源。

自古以来,兰州市就是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还有就是兰州市现代科技文明、工农业和兰州人民改变恶劣自然生态环境的精神开发潜力大。

有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地质所油气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究所;有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科技旅游潜力较大。

兰州市是西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兰州石油化工企业是西北最大的现代化石化企业,核工业部五○四厂被称为新中国的独子,具有发展现代工业旅游资源基础。

除了以上内容,兰州还具有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有榆中高原夏菜、永登苦水玫瑰、安宁鲜桃等优质农产品,加之民族众多,特色突出,少数民族的民居、古建筑和田园风光等对游客有强烈的吸引力。

兰州人民"背冰挑水"绿化南北两山,"引大入秦"引水工程等体现了兰州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兰州精神文化的瑰宝,是开展生态观光旅游、生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资源。

1.2旅游业产业发展速度快2013年1月23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旅游总收入五年实现翻两番,由116亿元增加到471亿元,年均增长32%。

预计兰州市“十二五”末GDP总量将突破2500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8%,人均年收入将接近7万元人民币。

旅游业作为三次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将为兰州市提供经济总量支撑,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的资金动力支持。

同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需求。

兰州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促使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持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3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兰州市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

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等广开门户,是我国大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有较强的辐射集散功能。

兰州是全国12个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国道102、109、213、312穿城而过,通往全国各地,中国四大铁路干线陇海、兰新、兰青、包兰铁路交汇于此;六条高速公路已建成,并与中国高速公路联网;兰州中川机场现已开辟35条航线,其中中外航线21条,并开通有国际定期旅游包机航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比较发达的交通体系为兰州旅游业的大发展创造了便利优良的条件。

旅行社,即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企业。

兰州市有200多家旅行社,主要有单向旅游产品和全包旅游产品,旅游者可以按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要求提供服务。

并且饭店业趋向集团化发展,在极力培养一些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高等服务人人员。

所以,语言、行为习惯、风俗等等差异将不再成为旅游者来兰州的一大难题,大大提高了旅游质量。

由以上状况也许你觉得也不错,但是事实上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这就包括了诸多因素,如旅游业在兰州市经济格局中功能定位不太明确,不太到位,在兰州市GDP中的比重只有3.42%,甘肃省的十四个地市州中,兰州市是唯一没有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投入不足,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兰州市的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从2000年到2009年兰州市旅游总收入占兰州市 GDP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66%。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性,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2.兰州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旅游景区政企不分、规划与管理不甚科学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载体,是旅游产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旅游景区管理是个综合而动态的系统概念,它包括景区开发与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日常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应变管理(危机管理)、标准化管理、门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

各个方面的管理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整个旅游景区的运作,甚至影响到景区的旅游竞争力。

旅游景区多数保留着事业单位体制,这些景区干部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景区旅游服务质量低,景区小、弱、散、差的问题突出,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话语权,导致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市内许多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管理权等权限的模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存在一个景区(点)多头管理,相互掣肘,恶性竞争,既损坏了游客利益,又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缺乏有效管理使得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进而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游客环保意识减弱,继续破坏环境。

这几年,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对区域旅游景区的规划甚少,甚至对目的地旅游景区也缺少综合规划利用,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区的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感到不满意,如在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处,一些地方过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而部分地区则出现无人状态。

从旅游线路的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功能区之间的合作来看,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各地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并没有形成合力。

2.2市场宣传力度薄弱,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非常薄弱,不仅不能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宣传资金业内各类人才短缺,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随着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游客需求的提高,以及国际旅游企业进入的挑战,对人才素质要求会不断提高,需要大批管理、公关、导游、优秀服务员工和娱乐方面的旅游人才。

但是从目前兰州市各类旅游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来看,人才比较短缺、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下,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外来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很大。

旅游产品的供需错位,旅游产品特色性不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例如景区商品,千篇一律,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被市场所淘汰。

我国的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也试图在为游客提供一种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参与性,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产品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导致行业的高失败率。

模仿不但自己不会成功,而且使那些已成功的旅游景区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2.3旅游景区及附近乱收费现象严重存在一些对游客和资金的争夺,如门票经济现象突出,我国的旅游景区主要依靠两票收入(门票和厕所票),所以作为旅游景区产品价格的主要表现-景区门票一直居高不下,旅游景区产品的消费对于中外游客来说无疑都算是奢侈品。

旅客没有他人意识有些可能也算“入乡随俗”乱停车,交通堵塞,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

秩序停车场收费是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的收费项目,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却还是经常出现乱收费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