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内容提要:甘肃省地域广阔,民族风情浓郁,山川自然风光独特,历史人文景观悠远,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来看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通过纵横向比较来看,甘肃的旅游业在时段和结构上发展还不够平衡,表现出起步低,发展慢,总量小的特点。
关键词:甘肃旅游业;比较;建议一、2010年甘肃旅游业快速发展2011年,是全省旅游行业化挑战为机遇、率先复苏增长的一年。
面对一系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39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3%,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5.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40.2%,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9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GDP 的5.7%。
2011-12-14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共计368个,项目投资总额84.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4.55亿元,招商引资39.65亿元。
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省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完成投资额的33.7%。
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旅游产品开发战略由原来的同时培育六大产品调整为重点实施“221”品牌带动战略。
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形成了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与南部藏回风情草原风光游两大特色旅游干线,陇东黄土风情红色之旅线和陇南生态旅游线日渐繁荣,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旅游圈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高中端旅游产品。
旅游商品开发也有新的收获,在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甘肃省一举夺得1项金奖和4项铜奖,并荣获“最佳组织奖”、“最佳展台奖”,是全国获得奖项最多的省之一,也是西北省区唯一获得金奖的省。
二、纵横向比较(一)纵向比较1.甘肃旅游业20年的发展情况1990-2010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历了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快速回落—恢复—快速发展—回落的运行轨迹。
1990—1996年稳步增长,1996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0.45万人次和1938万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2倍和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和15.78%;1997—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分别比1996年增长1.27倍和1.8倍;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入境旅游受到严重冲击,快速回落到接近1996年的水平;2004年开始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达到入境游的历史最高点,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33.12万人次和7021.05万美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快速回落,2009年回落到接近于1990年的水平。
1990—2010年的20年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意愿不断增强,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发展旅游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黄金周长假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从而使全省国内旅游形成了从稳步发展到快速增长的运行过程。
1990—200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949.6万人次和51.6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5倍和44.7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38%和31.39%;2005—2009年快速增长阶段,2009年达到国内游的历史最高点,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3387.67万人次和191.90亿元,这五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8.97%和30.03%。
2.甘肃旅游业近三年的发展情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2010年,甘肃省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大幅下降。
全省入境旅游人数年均下降41.5%;旅游外汇收入年均下降41.59%。
国内旅游快速增长,2007—2010年,甘肃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9.11%和36.66%。
2008年受气候、地质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旅游人数增幅相对较低,2009年再次恢复快速增长,特别是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高出30.4个百分点和28.9个百分点。
(二)横向比较1.甘肃旅游业占西部的比重逐年扩大2007—2010年,西部各省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甘肃更显突出。
2009年,甘肃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36.26%和40.2%,增幅均居西部第一位。
从绝对量来看,甘肃旅游接待人数三年均保持在第8位,旅游业总收入从第9位上升到第8位,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也由第11位上升到第9位。
甘肃旅游业总收入占整个西部地区的比例3年分别为2.6%、2.7%、3.0%,总体虽呈扩大的趋势,但所占比重太小,这说明甘肃旅游业规模较小。
2.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1)甘肃旅游业占全国的比重较低2010年,全国接待旅游人数20.2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900亿元,同年,甘肃省旅游业上述指标分别为0.34亿人次和192.77亿元,仅占到全国的1.67%和1.49%。
(2)甘肃入境旅游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甘肃省入境游主要客源国经济下滑导致游客出游意愿降低,入境游市场受到的冲击较重,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分别下降41.5%和41.59%,与全国年均分别增长0.41%和5.35%的速度形成鲜明对照。
(3)甘肃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2010年,一方面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国内游市场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甘肃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9.11%和36.66%,分别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出18.13和18.86个百分点。
(4)旅游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高于全国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3.8%,甘肃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5.7%,甘肃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27位。
2009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03%,甘肃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03%,甘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这从侧面反映出甘肃经济总量小,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十分滞后。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旅游业发展程度不平衡从总体上来讲,还基本停留在规划建议上,没有具体项目实施,没有把旅游资源大省变成旅游大省;个别地区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忽视了发展旅游的迫切性;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热情虽然很高,但思路与具体措施仍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旅游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都有待于理顺。
(二)旅游投资项目资金匮乏,旅游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我省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很有限,旅游开发建设进展较慢,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力,产品种类还不丰富,精品名牌还不多,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
交通的瓶颈制约突出。
具体表现为: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连接道路的建设不能及时跟上,景区与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公路网,进出不便,许多单个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航空运力不足,机场少、规模小,开通航线、航班少,至今没有1个国际航空口岸,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拓展;铁路客运不便,多数旅游景区所在地区没有始发列车,过路车次、票额少,特别是团队购票十分困难,造成游客到甘肃来旅游进的来出不去。
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景区内部的游步道、停车场、给排水、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环卫等基础设施和餐饮、休闲、购物等服务设施简陋、档次较低,接待能力差,满足不了游客需求,甚至有安全隐患。
旅行社“散、小、弱”的状况比较突出。
2008年旅行社营业收入仅为5.6亿元,仅占到当年总收入的4.07%,作为旅游业的中坚力量,所占比例太小,并且大型国有独资或控股旅行社规模偏小,运作较差、效益较低,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起不到主导作用,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从而导致了甘肃省旅游企业的整体水平和总体竞争力不强。
(三)旅游产品布局不合理,层次较低由于受狭长地理形态的影响,我省旅游线路基本是点线状开发,景点布局比较分散,加之东西纵贯千余公里,受交通影响,在客观上降低了旅客的游览热情,同时,这种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历史内涵挖掘不够,文景脱离的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我省虽然有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大堡子山秦人先祖陵、秦长城遗址、肃王墓,但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遗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再比如平凉的崆峒山,在金庸的武打小说中是有名的道教名山和武林名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座山却鲜为人知,来旅游的人并不是很多,原因就是对它丰富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做到将文化与景区建设很好的结合。
同时,这几年相继发现了敦煌、张掖的雅丹地貌,景泰的黄河石林,刘家峡的恐龙脚印,但这些自然景观因为没有历史和现代文化的赋予,都在全国没有形成影响力。
娱乐消费项目不丰富。
目前我省旅游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方面,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没有充分地融合起来,游客缺少亲身感受,甘肃特有的许多历史经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没有挖掘和凸显出来,虽然我省也创作和上演了《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优秀剧目,但在兰州和敦煌都难看到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剧目。
同时,现有景区景点缺乏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消费项目,这在客观上也限制了旅客的消费需求。
(四)旅游的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景区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必须拓宽营销渠道。
我省虽有大量的旅游资源,但相比旅游大省营销策略明显不足,突出的是政府主导力较差,很多旅游资源没有集中打包营销,在中央媒体上缺乏滚动性宣传,密度和强度都不够。
虽然我们也搞了一些省内电视宣传,由于在发达地区缺乏集中推介活动,加之宣传促销的方式方法简单陈旧,缺乏创新,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强,一些景点虽然品味很高,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市场效应,难以被广大游客知晓。
(五)旅游淡旺季明显我省地处西北,四季分明,冬季时间较长,因此旅游有着明显的淡旺季。
旺季8-10月的时候游客蜂拥而至,人满为患,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超负荷运转;而从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下旬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由于气候寒冷,且没有相适应的产品,游客明显偏少,设施大量闲置,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六)旅游者的购物消费较低旅游六要素中,“购”是目前我省比较薄弱的环节,游客购物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业整体效益会因此受到影响。
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消费经营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我省购物只占总消费的16%左右,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