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
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
(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
(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
温度的影响大
(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
确吗?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

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
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
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
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三、典型例题分析
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

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

下列叙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
述正确的是
A.在t1℃时,所得a,b 两种物质的溶液均为饱和
溶液
B.在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0
C.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

C 时,两烧杯中的溶
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温度由t1C 升高到t2。

C 时,b 物质的溶液
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13.有关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

C.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 有晶体
析出,b 无晶体析出
D.t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借助习题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复习课一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巩固了学生的基础。

同时通过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习题讲解过程只需对学生适当引导,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