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一、填空或选择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
2、地壳运动作用力不属于外营力的范畴。
3、湖南张家界的峰林是由沉积岩组成。
4、能量流不属于景观生态流。
5、观赏功能不属于廊道的主要功能。
6、恒定性是绝对稳定的概念,这种稳定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
7、类比法不是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
8、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吉奥泊德。
9、景观是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最适宜尺度。
10星状城市结构形态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11、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之间距离之比就是曲度。
12、本底是最观中连接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13、空间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空间镶嵌异质性不属于空间异质性的范畴。
14、辛普森指数法不是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
15、景观生态规划中的“3S”技术分别是指“RS、GIS、GPS”。
16、热量是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
17、车辆不是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媒介。
18、溪流的生物多样性是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19、中地貌分类中,第一级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划分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
2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有很多种,对于大斑块属性来说,边缘式模式最好。
21、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重力、运动和扩散。
23、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包括: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变化、水平变化。
24、植物的动态变化主要包括:季节性变化、逐年变化、垂直变化、水平变化。
2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26、种子和土壤不是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媒介。
27、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28、景观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包括地质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动植物的定居、土壤的发育、自然干扰。
2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几个层次。
30、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气候变化、流水、水文变化、地貌形态和植被变化、干扰。
31、地球表面的主要植物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隐域植被。
32、流水地貌包括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和河口区地貌33、一般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有干扰规模、干扰强度、干扰的频率和干扰的空间分布。
34、判断本底一般可采用相对面积、连通性和动态控制等因子作为标准。
35、按景观结构特征可将景观划分为斑块散布型、网络型、指状型和棋盘型。
36、景观流动可概括为连续运动和断续运动。
37、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一般要经历空孔、分割、破碎化、收缩和磨蚀等阶段。
38、景观要素类型包括:斑块、廊道和本底。
39、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边连通作用。
别一方面具有障碍作用。
40、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连通性能。
41、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时间系列。
42、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降水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43、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植物。
44、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斑块密度。
45、影响污染空气散播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
46、植物的运动地靠散布来实现的。
47、景观变化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生物力。
48、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他们是波动的,恢复、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49、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异质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50、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属性。
51、城市景观是人为干扰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52、水土流失属于物质流。
53、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山地地貌。
54、我国土地等级系统分为三级。
包括土地类、土地型和土地组。
55、土地能力分类的类别方法是根据若干土壤和立地性状的临界值将土地归纳成若干不连续的类别,其数目通常不大于10。
56,一个做连续运动的动物对该景观的影响很大。
57、干扰斑块是稳定性最强的斑块。
58、土地能力分类参数方法包括加法系统,乘法系统和复合系统。
59、开发利用阶段不属于土地评价基本阶段。
60、中等干扰假说理论认为,一个群落经历的干扰呈某种中等水平时,种的丰富度最大。
61、管理景观类型是人们对天然植物被进行管理和利用。
62、土地评价的核心是一个土地单元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问题。
63、土地利用规划有不同的尺度,包括国际的、国家的、区域的和村庄的。
64、土壤质地是指土壤矿质颗粒,即石块、沙、粉沙和粘粒的相对含量。
65、土壤侵蚀可分为风蚀、水蚀、生物蚀、冻融几种类型。
66、从区域景观的水平看,任何能流和物质均可有源区和汇区。
67、景观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物种流动,主要依靠风、水、飞翔的动物、地面的动物和大媒介物。
68、本底的所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特征对景观功能起控制作用。
69、景观系统的开放性可加强系统的抗性,促进其恢复过程。
70、俄罗斯景观学派将景观形态分为地方、相、限区。
71、景观要素即指构成景观的土地、生态系统和植被。
72、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包括干扰规模、干扰强度、干扰的频率和干扰的空间格局等。
73、弱度干扰生态反应是波动,极度干扰的生态反应是景观替代。
74、生态演替按其演替方向包括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75、植被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季节性变化、逐年变化和植被演替。
76、地球表现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和隐域植被。
77、森林景观粒经结构是指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及其数量关系。
78、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扩散、重力和运动。
79、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有巢区活动、散布和迁徙三种方式。
80、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流水和水文变法、植被变法和干扰。
81、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82、廊道对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作为某种物种的栖息地;83、判断本底一般可采用因子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作为判断标准。
84、福乐曼将景观格局的类型归纳为规则式均匀格局、聚集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85、流水地貌包括包括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河口区地貌、坡面流水地貌。
86、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一般要经历穿孔、破碎化、分割、收缩、磨蚀。
87、景观异质性是干扰、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生态演替因素共同的作业结果。
88、干扰规模、干扰强度、干扰的频率、干扰的空间分布是一般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
89、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持续发展。
90、水是斑块间养分流形成的主要媒介物。
91、在现实景观中,各种大小的斑块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小斑块可作为踏脚石、为一些物种提供管理生境。
92、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巢区大小领域。
93、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土壤孔隙的大小9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S=CA2,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95、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颗粒的粗糙程度96、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民用工业阶段。
97、景观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98、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德国。
99、有效积温、无霜期、物理学零度属于温度指标。
100、地震、火灾、崩岗、降雨是景观变化的主要物理力。
101、城郊景观、江河入海口、农牧交错带、河岸带生态系统一定会产生边缘效应。
102、描述森林景观异质性的指标有森林类型、森林的年龄、森林的粒级、森林的季相。
103、动物的运动格局主要有连续运动、跳跃。
104、人类对自然景观干扰的主要模式是旅游、污染、采集、采伐、狩猎。
105、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等经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106、描述廊道结构特征一般可用哪些指标弯曲度、连通度、结点等级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107、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有高寒草原、典型草原、草旬草原、荒漠草原。
108、构成景观主要景观要素类型包括斑块、本底、网络、廊道。
109、廊道按照起源来分主要有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及人为引入型廊道等四种。
110、干扰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大类。
111、从土壤地带分布看湖南是红壤土壤、北京是黄棕壤土壤。
112、影响地貌特征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种。
二、名词解释1、景观: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2、生态交错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它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各特别是在生命形式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4、景观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5、景观破碎化:是指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景观变化过程。
6、景观:是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7、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现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8、干扰:是指对景观动态产生影响的所有非连续事件的总和。
9、持久性:指生态系统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态的时间。
10、景观多样性:指特定地域范围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11、植物群落:聚生地表的各种植物,形成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12、斑块:指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非线性地表区域,具相对异质性。
13、恢复性: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保持在一定阈值之内的能力。
14、干扰状况:是描述干扰特性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的总和。
15、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相互作用、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
16、边际效应:是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三、简答题1、简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答: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则。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则。
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2、简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答:1、栖息地的消失2、栖息地破碎化3、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4、资源过度开发利用5、火、空气和土壤的污染6、气候的变化。
3、简述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答:1、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2、景观异质性与生多样性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