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四大才女资料

民国四大才女资料

《红楼梦魇》 《〈海上花列传〉评注《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 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幻灯片 2

作品语录 要做的事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总找得出借口。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 是一个上等人。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 还是伤心。 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 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 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 以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聪颖早慧,却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在一连串 打击之后,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样的遭遇足以摧 毁一个脆弱的灵魂,却没能阻挡她前行的脚步。 她主笔《大公报》,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她才华出众,文采斐然,以词作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 人”。 她有胆识有才干,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成为“近代教 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 涉足政界,角逐商海,游历欧美,“手散万金而不措意, 笔扫千人而不自矜”,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的 她,最后却勘破了世事和繁华。 女性的自立、自觉、自醒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而100 年前的她,早已用自身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完好的 答案。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 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遗言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 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 那样。我不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 样的小说。 ——萧红(与聂绀弩对话)
革命?革命就是把从祖先就欺负我们的那些臭虫们,全杀了;把现在 东三省的日本兵全赶跑了,剩下田地我们自己种。我们不再纳粮,纳 租,养活那些白吃白喝的臭虫,懂了吗?比方没有革命以前,富人们 有三个五个十个八个老婆,你现在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娶起一个老婆 呢;革命以后,一个钱不花,你就可以有个老婆。 ——萧军《八月的乡村》 王婆说:“哈尔滨一定比乡下好,你再去就在那里不要回来,村 子里日本子越来越恶……” 金枝鼻子做出哼声: “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他转到伤心的路上去: “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 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 ——萧红《生死场》
《琼楼》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 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 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
(1911-1942)
30年代文学洛神

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 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 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个人经历
主要作品
个人语录 成就荣誉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著 名汉语现代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本名张煐, 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 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节)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 女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内去世,享年七十 四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 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 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 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民国四大才女
中 文 名:张爱玲 外 文 名:Eileen Chang 别 名:张瑛(父母取名)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上海市静安区 出生日期:1920年0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09月08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皆辍学)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 《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丈 夫:胡兰成;赖雅(美国) 笔 名:梁京 祖 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生死场》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 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 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 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 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 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 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 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 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 和新鲜。”
作品简赏
《汨罗怨.过旧都作》
《琼楼》
《汨罗怨.过旧都作》
翠拱屏嶂,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 伤心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伫.任斜 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 占取垂阳终古。 闲话南朝往事,谁踵清游,采香残 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浓华无据? 但江城、凌乱歌弦,哀入黄陵风雨.还怕说、 花落新亭,鹧鸪啼苦。
幻灯片 2
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 女作。 《牛》《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 《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封 锁》,《连环套》, 散文
《迟暮》,《秋雨》,《论卡通画之前途》,《牧羊者素 描》,《心愿》,《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 《童言无忌》 学术论著
幻灯片 2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 过。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 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 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 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 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 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 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 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 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 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 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 幻灯片 2 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 主角。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 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 落的过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 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
个性语录
在人海尘途中,偶然逢见个像你的人,我停步 凝视后,这颗心呵!便如秋风横扫落叶般冷森凄 零!我默思我已经得到爱的之心,如今只是荒草 夕阳下,一座静寂无语的孤冢。 用花岗岩塑造我,用汉白玉雕刻你 我认识了欢乐,也随来了悲哀,接受了你的热情, 同时也随来了冷酷的秋风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活跃着 两位特立卓异的女性,她们号称 民国时期的“女子双侠”。其中 一位是悲歌慷慨、舍生取义的秋 瑾,另一位就是中国第一位女报 人、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 国女子教育的先驱吕碧城。
中 文 名:吕碧城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 生 地:安徽旌德 出生日期:1883年 逝世日期:1943年 职 业:文学家, 旅行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近代第一女词人,创办女子学 堂,倡导动物保护与戒杀 代表作品:《琼楼》《祝英台近》
•民国四大才女
石评梅 (1902-1928)中国 近现代女作家、 革命活动家, “民国四大才女” 之一。 原名汝壁, 因爱慕梅花之俏 丽坚贞,自取笔 名石评梅。

创作风格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 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 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 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 纸辛酸泪。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 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 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她的 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 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 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 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 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 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
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 子,有顶亮的煤,鸽子在门楼上飞,鸡在柳树下啼着,马群 越着原野而来,黄豆像潮水似地在铁道上翻涌。 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粱,努力 吧!为了失去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 上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 ——萧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