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四大才女 PPT

民国四大才女 PPT


生平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 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1941年12月8日,柳 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去探望她。1942年1月12日, 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 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 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 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 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 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
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 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 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 《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裂痕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 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 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 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 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 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生平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 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 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 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延安也来到 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 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 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 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 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 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 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生平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 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年后, 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 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 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 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 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 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 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 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 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 25号,有了自己的家。
生平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 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 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 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 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 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 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 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 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 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遗言
《生死场》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 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 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 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 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 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 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 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东北作家群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 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1937年9月28日, 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 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 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 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 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 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生平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 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 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 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 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 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 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生平
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成
诗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第一位动物保 护主义者,第一位女编辑、女校长、第一位系 统翻译佛经的女性。 与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曾任袁世凯的秘书。 晚年出家。
石评梅(1902--1928)
现代女作家。创作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 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与高君宇(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和革命活动价) 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北 京城南陶然亭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 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 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 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 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 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 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 带回。
生平

萧红
(1911-1942)
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 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 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 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 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 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生平

1911年6月1日(农五月初五),萧红出生 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 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 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 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 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 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 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 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生平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 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 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 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 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 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 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 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