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浅谈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摘要】产业政策的稳定化和长效化是产业政策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这个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家通过严格的立法和确保法律能够被执行的机构来进行。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又适逢世界经济的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长点呈现单一化、部分行业发展呈现过热化的特点,现有的经济模式和产业体制要求国家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更积极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对现行
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行为进行间接或直接的、整体或部分范围内的干预,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关键词】产业政策实施机制;产业政策稳定化;产业政策法治化
一、产业政策之启源
国家政权的出现并开始发挥经济职能、干预产业活动是产业政策的雏形表现,西欧产业革命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产业政策。

我国的正式启用产业政策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正式出现“产业政策”一词;1989年3月,《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现实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产业政策的实践活动;1994年3月,《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出台,使我国已开始建立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之后相继制订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水利产业政策》、《当前国家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产业政策,基本形成了包括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一个政策体系。

二、产业政策的稳定化与长效化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市场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

现实中,市场不是万能的,它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就是市场失灵或市场失效。

市场的发展需要稳定并且长期有效,才能对一国的经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促进。

与此相对应的,对市场的变化起干预或者说调节作用的产业政策,一定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保持其稳定化与长效化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不因市场的微观变化和波动而变化,主要从全局和整体上对市场进行把控。

第一,由于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从价格形式、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差,而且市场主体所掌握的经济信息并不总是全面的,因此,市场主体的微观决策总是带有一些自发性和盲目性,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易实现平衡国民经济总量和稳定增长经济;并且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和盲目性仅靠市场自身矫正和恢复也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所以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该具备前瞻意识,保证产业政策制定出台以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

第二,解决外部经济性问题方面市场难以发挥作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的收益、个体边际成本、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容易产生背离,有的当事人不付代价便可得到外部的经济利好,如兴建基础设施;有的当事人的行为则会使外部主体损
害经济,如环境污染。

经济活动的这些外界影响不一定会通过市场价格体现明显,自然很难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作用得到补偿和修正,就不得不用市场以外的办法如制定产业政策等加以解决,而且产业政策的制定一定是与相应时期内的市场经济情况相适应的,在调控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上具有稳定性,在促进或者抑制产业发展上具有长效性。

第三,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由于市场价格跟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表现为上升或下降,市场的自身调节容易引发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产生两极分化,有违社会公平正义,造成社会不安定。

也就是说,市场难以同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要求。

这就决定了市场需要稳定、长效的产业政策介入,与价值规律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产业政策的法治化
产业政策是一种政府行为,要想实现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单纯的通过政府的行政权去实现,往往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只有把产业政策通过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我国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并实施起来,也就是说把产业政策法治化,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

我国现行政策有相当数量已经转化而成为法律,所以,政策在某些方面的法律化是在平衡政策与法律关系的平台上实现二者的相互衔接的方式。

第一,要进一步做到产业政策的法治化,就要先保障宏观调控法治,从而强化和改观我国宏观调控的法治环境。

保障宏观调控法治的前景是有法可依,所以首
要环节就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立法。

因为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因此政府调控经济的范围界定是必须通过立法来明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并非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更非任意的。

它必须确定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而为弥补市场缺陷所必需的限度内。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它所采用的调控方法是从企业外部进行正面和效率的干预,而且重点是进一步利用利益机制指导企业完成的。

这一切都必须有对应的明确的法律规范为依据,从而形成有力的保障。

以现阶段而言,这方面的法律规范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不能完全适应需要。

第二,产业政策应当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不适应产业发展甚至阻碍产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及时废除,对旧的产业政策实施机制重构。

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动态把握产业走向和发展趋势,提高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坚持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完善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在法律监督监管方面的立法,确保经济管理内容的合法性、配套性。

也就是说不仅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还要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

而且,从构建我国法治的目标来看,后一方面的任务将表现得更为紧迫和困难。

四、结语
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整体平稳有序,但在部分行业出现了过热或者过冷的现象,我们应从产业政策上给予疏导和调整,使产业政策的实施完全按法治化的思路进行。

在规范并促进市场经济进
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实施保障机制和构建完备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打造一批相应的高素质的产业政策执法队伍将是我们实现产业政策法治化的根本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