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黑格尔哲学的余波)【圣才出品】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黑格尔哲学的余波)【圣才出品】

第20章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一、青年黑格尔派
1.黑格尔派的分化
导致黑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

(1)黑格尔高度评价宗教的地位,把基督教作为宗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把上帝当作绝对理念的化身,这些遭到具有启蒙主义精神的学者的反对。

(2)他把宗教思辨化,把基督教教义解释为概念的自我显现和具体化,这又遭到了路德派卫教士的反对。

(3)围绕如何评价基督教性质问题,存在着启蒙派与保守派、自由派与顽固派以及革命派与反动派的两军对阵。

面临着这样的冲突,黑格尔的后继者有两种态度:一是站在前者的立场反对后者,一是调和两者的矛盾。

2.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1)青年黑格尔派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他们批评黑格尔没有把辩证法的否定原则坚持到底,没有为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余地。

(2)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3)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总的来说,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着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这个派别只流行了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
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二、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年),著有《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后期的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年)、《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1842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和《宗教的本质》(1849年)等。

他颠倒黑格尔体系的做法对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1.对黑格尔的批判
(1)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

他是第一个指出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人。

他指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思维都是自然的产物。

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

(2)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博大精深体系的法宝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之辨。

(3)费尔巴哈论证黑格尔是混淆哲学与神学的根源。

(4)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近代哲学中传统神学和泛神论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虽然要取代神学的位置,但最后还是导致了神学;否定之否定,走向自己的反面。

2.人本学
(1)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

人本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的第一性。

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就是人本学。

(2)费尔巴哈指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

人是这样的自然物,他可以通过自然而完善自身的本质,并使之成为“人
化自然的本质”。

(3)人本学的任务是:“把有限者化为无限者,把无限者化为有限者。


3.上帝即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说,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

他关于宗教本质的人本学说明结合了斯特劳斯的“集体无意识”说和布鲁诺·鲍威尔的“主体自我意识”说,提出了自己的“类意识自我完善”说。

简单地说,他的说明有以下几个步骤:
(1)费尔巴哈建立了两个前提:
①“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②“意识在本质上具有包罗万象的、无限的本性”。

(2)费尔巴哈说明,人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任何无限性。

以现实的外物为对象,只能意识到事物的有限性;即便反观自我,意识到的也是有限的对象。

这使人感到“屈辱、羞愧和不安”。

人只能把他的意识的无限本质对象化,才能反过来在这个对象上意识到自身。

(3)被对象化的无限本质就是类意识的完满性。

当人的类意识中完善的、神圣的本质被对象化为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上帝。

至此,费尔巴哈得出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镜子”等结论。

4.爱的宗教
真正的宗教只能是人本学的宗教。

人本学的宗教以人的无限的本质为崇拜对象。

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但费尔巴哈最推崇爱。

他把爱当作类本质的核心。

原因为:(1)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只是因为我的爱好和希望,外物
才呈现于我。

“因此,爱就是有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本体论证明。


(2)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存在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

(3)爱是感性的向外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也不能存在。

费尔巴哈说出了很多关于爱的哲理。

但是,他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脱离感性直观和自然主义、利己主义的窠臼。

三、新黑格尔主义
1.概论
(1)新黑格尔主义者的分类
①注释者;
②创造性的继承者。

(2)新黑格尔主义者的观点
新黑格尔主义者的解释竭力为黑格尔学说自圆其说,证明它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他们认为,黑格尔主义不仅是理性主义,而且具有浪漫主义的来源,包含着非理性主义的萌芽;它不但总结了过去,而且预示着未来。

(3)新黑格尔主义者给予特别重视的范畴
异化、否定、主奴关系、生命、市民社会、伦理国家、世界历史,等等。

(4)代表人物
狄尔泰、柯林伍德、秦悌利。

2.克罗齐
本尼迪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ee,1866~1952年)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
哲学,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克罗齐的哲学体系由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部分组成。

(1)美学
克罗齐的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他认为一切直观都是抒情,但直观同时也有认识功能。

(2)逻辑学
逻辑学是关于纯概念的学说,纯概念的功能是评价和联系个体。

(3)经济学
经济学是关于价值的学说,这不仅指经济学讨论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指作为实践的目标和导向的广义价值。

(4)伦理学
伦理学是关于最高的价值——善和自由的学说。

一切道德责任感最后都集中于人和宇宙的和谐感,这使人最终意识到精神的整体,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境界相像。

3.布拉德雷
弗朗西斯·赫伯特·布拉德雷(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年)著有《现象与实在》一书。

该书以逻辑方式论证了实在是整体这一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命题。

(1)在认识论领域,他反对经验论从个别到全部的归纳法,批判混淆逻辑与心理学的心理主义。

(2)在伦理学领域,他反对情感主义、功利主义,指出不能把变动不居的、不确定的快乐作为道德标准。

他把自我实现、服务社会整体的理性追求作为道德目标,提出了完善主义的伦理学。

4.罗伊斯
约西亚·罗伊斯(Josiah Royce,1855~1916年)是美国的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

(1)“存在就是有效”,罗伊斯把存在等同为有效的观念,存在就是满足一个确定的目标,把存在所要满足的目标等同为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2)在晚期出版的《基督教的问题》一书中,罗伊斯在他的整体哲学与基督教之间划了一个等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