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
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
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 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
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
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 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
交感到的互动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除解决教 学上的实际问题外,旨在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
(二)国外
1.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研究教育过程的行为的科学
2. 美国 林格伦 《课堂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的心理 学问题的科学。 3. 前苏联 加梅佐 《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和教 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学习心理主要了解相关的 学习理论,明确学生建构 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方 式
这三部分构成了教育心理 学的主要内容
(二)对教师的研究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 教学管理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
(三)对教学活动的研究
研究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
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实验研究(因果研究): 实验研究就是创设
一定的情境,改变或操纵变量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常称为自变量),然后衡量这些变化对其他事 物的影响(常称为因变量),从而考察自变量和与 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
第六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第七章 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第三编 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编 有效学习的相关因素
第十一章 心理差异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第十三章 学生群体
第十四章 教师的领导行为
张景焕:教育心理学(2010.3)
第三部分 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八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第九章 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第十章 学习策略
第十一章 品德形成与培养
第四部分 教学心理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有效的教学 第十四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五部分 课堂管理心理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第十六章 教师心理 第六部分 学习的测量与评定 第十七章 学习测量 第十八章 课堂评定
(四)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交感互动的研究
教学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感互动包括师生之间、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和群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
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
沟通,它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后者如期望和暗示 等 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指社会助长作用和从众 行为、班级气氛等群体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教育社会 心理学)
第十章 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第四篇 教学心理 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2010.6)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 传统的学习理论 第四章 当代学习理论的新发 展
第二编 知识的学与教
第五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
一定的教学策略(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
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理论: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通常吸收了许多原理, 包含了大量的相互关系 两者关系: 原理用以说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素之间确定的关系,这些原理描述 了影响学生学习、发展及行为的具体因素。心理学理论通常吸收了许 多原理,包含了大量的相互关系。理论是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假设,
具有一定的推测性。
原理描述了人类行为的本质——它们描述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事 情;而理论则描述了那些事情发生的原因。
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捣乱行为?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和回答以下7个问题: 1.研究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研究?
3.研究预期和假设是什么?
4.怎样进行研究的?
(二)相关性研究:揭示研究对象的若干变量之间的
关联程度的研究。
研究对象的若干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它 表明两个事件或者测量的相关联的程度和方向。相关的范 围在+1.00~-1.00之间,相关程度越接近+1或-1.00,说明 相关程度越高。例如,身高和体重的相关是0.7(较高相 关);身高和掌握语言的数量的相关几乎为0.00(根本没 有相关)。 相关的正负号表示相关的方向,正相关表示两个因素变化 方向一致,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身高和体重是正相关, 因为身高越高,体重也会越重。负相关表明两个因素变化 方向相反,当一个因素变大时,另一个因素就变小。例如, 教师压力越大,健康水平越低。 相关性研究旨在用相关系数去揭示研究对象的若干变量之 间的关联程度。但只能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关系 的程度与方向,不能得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13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4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15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
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2007.4)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第三章 学习的一般概念
第四章 行为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 认知的-组织的学习理论 第六章 学习与迁移 第七章 学习动机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评估
特点:
追逐前沿
有一定的难度: 概念术语多 理论多
理论新颖
形式活泼
基础性知识相对不足
语言、思路具有一定的
突出应用性
跳跃性
(一)对学生的研究
主要探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
具体含义:
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 发展规律、认知发展阶段 和道德心理的发展 个别差异主要指学生的智 力水平、个性特点、需要、 动机和兴趣等。
5.得到什么结果?
6.如何分析结果?
7.得出什么结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通常发生于自然条件 下,旨在通过观察并记录教育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
的表现或行为变化来揭示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
征。这种研究给我们提供有关学生、老师或学校的 特点的一些情况;同时也给我们提供有关某些事件 或行为的发生频率的一些情况。 描述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一般比较真实,但是它只是 描述了行为的表面现象,不能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 道德认识的发展 第三章 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四章 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五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章 德育模式
第七章 道德发展的评定方法
第2编 学习心理 第八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九章 学习的性质 第十章 学习过程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第十三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第3编 教学心理 第十四章 教学心理概述 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
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
工作适应期 目标定向期 自我探索期 成熟创造期
优秀教师的基本要素
知识
技能
人格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关于课堂情境
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关于教育教学常识 常识之间有时是矛盾的
(惩罚/奖励?)
常识是不精确的
例如:轮流朗读、焦虑、帮助、快速教学提高学习成绩
常识或经验并非无用,研究结论的应用要跟常识 或经验结合起来才能达成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研究+常识(Slavin, 2004)。
原理和理论 原理:说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素之间确定的关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教育主体的心理现象;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3.为教育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
探索
对教学论、课程论、品德论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成果还
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
杜秀芳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dxflxc@
引言: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号,但更代表一种能力 与素养,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需要
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于漪
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是教师个体专业素质不
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获取新技能,培养新能力的过程。教师要 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 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 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一)国内:
1.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
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研究教
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2. 潘菽: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的规律的科
4. 美国 索里、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心
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的学科,是一个知 识体系,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特内容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含义
1.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 现象。 2.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规律。 3.研究途径是通过考察教与学过程中人的 行为。
第十六章 教学模式
第十七章 教学环境
第十八章 教师心理
第4编 差异心理 第十九章 差异心理概述 第二十章 智力差异 第二十一章 人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