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学院中国茶文化课程:民俗文化题目:中国茶文化年级、专业:大二级物流管理专业1101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号:姓名:联系方式: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3 年5 月21日目录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二、茶在中国的分区三、茶的命名与分类四、茶叶的审评五、茶叶的储藏六、茶与健康七、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茶文化[摘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
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
本文通过对茶叶的发展历史和茶在中国的分布与分类的的描述,并写出茶与道,饮食,文学,哲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茶文化;分区;命名;发展;审评;储藏;健康;价值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二、茶在中国的分区茶树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阔,范围在北纬18-38度,东经94-122度;地跨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
在垂直分布上,海拔高可达2600m的高山,低至仅距海平面几米的矮丘。
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
中国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结合地带、气候、土壤特点,可划分为: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包括黔、川、渝、滇中北和藏东南。
该区年降水较丰富,雾日多,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的种类也较多。
适制绿茶、红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等。
华南茶区:包括闽中南、粤中南、桂南、滇南、海南、台湾。
该区高温多湿,全年降水量可达1500mm,为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该区茶树资源极其丰富,适宜加工红茶、绿茶、黑茶、青茶和花茶等。
江南茶区:是中国的重点茶区,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
整个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量比较充足,茶历史悠久,历史名茶甚多。
是发展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西、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该区因昼夜温差大,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适制绿茶,香高味浓,适制绿茶为主。
三、茶的命名与分类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
中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也很强,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适制二三种以上的茶类。
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为标志。
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
茶叶命名的依据,除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的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及销路等不同而命名。
安徽农大陈椽教授的“六大茶类分类系统”中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
再加工茶类即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茶,如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含茶饮料等。
四、茶叶的审评第一,香气:北方通称“茶香”。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
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
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第二,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
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
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第三,水色:也称“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
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
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第四,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
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
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
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五、茶叶的储藏茶叶贮藏的目的,是要保持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设法充分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避免与带有异味的物品物接触,还要使茶叶不受挤压和撞击,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味。
家居饮用的茶叶可放在双层盖的铁皮罐中保存,置于干燥的地方,不使与异味的的物品相混杂。
如需长期保存的茶叶,可采取热水瓶贮藏法,即将茶叶装入热水瓶内,用白蜡封口,并裹以胶布。
也可以装入有双层盖的铁罐中,尽量装足,不留空隙。
装好后盖好双层盖,盖口缝要用胶布封紧。
铁皮罐外套上两层塑料袋,封好袋口,放入冰箱的冷冻室。
这样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茶叶的品质。
六、茶与健康茶,是中国古老的饮料。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药效成分不断被发现,并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证实其保健功能。
近年来。
各国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即饮茶确实有益人体健康。
我国古代医药界对茶叶的医疗效用有广泛的叙述,可归纳为20项:1、令人少睡;2、安神除烦;3、明目;4、下气;5、消食;6、醒酒;7、去腻减肥;8、消热解毒;9、止渴生津;10、去痰;11、治痢;12、疗瘘;13、利水;14、通便;15、怯风解表;16、坚齿;17、益气力;18、清头目;19、疗饥;20、养生益寿。
近代,从生物化学和医学的角度看,茶叶的功效有22项:1、止渴;2、消减疲劳;3、强心;4、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5、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6、对动脉硬化有些疗效;7、消食解油腻;8、沱茶、白茶、乌龙茶能降血脂;9、利尿;10、红茶糖水治肝炎;11、治糖尿病;12、解毒;13、解酒;14、沉淀水和食品污染的矿物质有害离子(如汞、砷);15、杀菌消炎;16、抑制病毒;17、和胃、止泻、通便;18、抗辐射;19、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20、防龋;21、防治眼科疾病;22、防治癌症。
七、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品茗品人生。
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
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茶语清心: 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不只是个物质过程。
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品茗品人生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個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時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虛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1] 《茶的起源及传播》中华美食网,2004-03-27[2] 《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2004-07-21[3] 《茶.健康天地, Tea and Health》, 2010年 10期[4] 《安徽茶经》,陈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