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广东当代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画家之一林墉

记广东当代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画家之一林墉

记林墉
林墉,1942年4月23日出生。

祖籍是广东省潮州市,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美协广东分会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全国人大主席成员团成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9年任第六届全国美展评选委员副主任,1991年受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1993年受聘暨南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被评为广东当代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画家。

林墉擅人物、花鸟画,风格潇洒、清新、明丽,兼擅文论及插图。

1981年创作《宋庆龄》入选广东美展二等奖,1982年《访问巴基斯坦组画》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1983年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卓越勋章”,多次在国内举办个展,出版有《林墉作品选》、《林墉访问巴基斯坦选集》、《人体速写》、《林墉肖像画》、《林墉中国人物写生精选》等。

林墉像许多“文革”前毕业的美术院校生那样,经历过严格的造型基础训练和现代国画新传统的熏陶,亲身经历过“文革”对艺术的专制性异化,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时期,格外的渴求艺术本体的深入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他是新时期新岭南派的代表。

他的创作得益于时代的春风,信马游缰似地腾奔着内心美的冲动,他的作品,坦诚自在地表露着自我与美的契合,他将那丰富的人生理想和美的意识毫不掩饰的呈现大众面前,让我们看到由受命转换为自主,由矫饰转换为真诚的林墉。

近二十年来,林墉的中国画大体有以下几种样式。

其一,为年轻女性肖像,1979年至1981年间此类所做居多,以细劲的结构线和有分寸的皴擦渲染为语言在严谨的造型和秀劲的格调中呈现出年轻女性的资质和心灵。

也宣示着画家不凡的现代学院派中国画写实技巧。

其二,为女人体系列。

这一艺术视角,20年来未曾中断,技法却变化多端,或写生,或意想或柔笔线描如流水。

或辅以墨色肌理,或以苍笔枯墨檫,显示女性人体曲线之美。

以艳丽亦属此古体今用乏类。

其三:为古代人物或仙佛造像,尤以灵馗和古代文人造像最具有特色。

笔墨转归为文人画画风,风神姿肆神奇情慨亦庄亦谐,画外别有所寄.评者谓"楚骚风采"是也.其古代女性造像或清和,或艳丽亦属,此古今用乏类。

其四:为城外风情,以访问巴基斯坦,印度时速写得稿为代表.尤其访印作品多用仿古宣,桑皮纸之黄底施墨点粉,塑光色体面,以极生动灵活之技巧再现域外风景之奇异.笔者认为.此类作品造型坚实且具生命力,乃林墉艺术最高点。

其实以林墉之聪明其表现远非以上四类.其文笔在同辈中亦为佼佼者.他的画流溢出霸悍,坚实,俏丽媚艳诸态.展现出不俗的追求和多变的才华.为其后期创作的整合与升华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被誉为广东艺坛金刚之一的林墉,其绘画艺术直承南国特有的楚骚文化;鲁迅评《离骚》时说:“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而这正是林墉画的鲜明特点:所谓“充满霸悍之气的精神张力”,把骚人传统精神张力用绘画语言准确地捕捉和再现于他一贯的南国情趣和题材中,就此而言,以“骚人画”概林墉作品并不为过。

“鬼才”黄永玉曾经对其赞誉有加:“林墉有精湛的功底,艺术上的‘金本位’储存得充实,所以这家伙运用起技巧来有时显得过于阔绰和懒散。

”因此,“(其)作品时而细致时而简练,蕴藏着一个严肃的态度;但有时却又玩世不恭到荒唐的地步,有时信手点缀,寥寥数笔白地满片,有时大气磅礴,水墨淋漓,不经意、不负责、不关心,却仿佛处处留意、精心。


欣赏过林墉的作品《南国五月红》的人都说,这幅作品是典型地实践了林墉的绘画理论和审美主张。

画面中睁着水汪汪大眼睛的南国小姑娘,其美丽并非所谓“摩登”可以概括。

故有论者谓林氏的“大美人”形象,可以“美”得感到令人震惊、感到战栗、感到不自在,甚至会为“美人”那双灵动的大眼睛摄走心魄。

不止此。

我们看作者对南国少女神情、身姿的准确捕捉,正生动地表现
灵动的审美趣味,与鲜嫩欲滴的荔枝正相辉映成趣。

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的描写显然柔弱了些;也许《诗经·硕
人》中说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
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方差可
概其一端。

而其“把心中的激越画成给人看,一起
来共享那份快乐”的宣言,却又使读者在观画时,
心灵已经随着不由自主地舞蹈。

《南国五月红》亦可见出林氏对传统笔墨,特
别是用线的深入研究,而这一切都可能丰富和增强
文化的精神厚度以弥补南方绘画艺术易于流于“单
薄”的缺陷——林墉本人画作中已避免了此种缺陷;
而由南方传统精神——楚骚风采——积淀发展而成
的“诡丽恣肆”、“痛快淋漓”的特点,或喜怒哀乐、
抒泄无碍,怒即怒到极点,乐也乐得尽致,自由精
神激发着“姿丽”的风采,散发着浪漫气息的楚骚
式现实关怀,则具体表现为林墉在一种敏锐而超越
的思想支持下的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

整体看来在林墉的作品中,某种题材、风格的
绘画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而另一些则并非如此,原
因很简单,林墉踏出校门就经历了“文革”时期。

70年代末期躬逢思想解放运动,随后是国门敞开,
西方文化汹涌而来,商品经济浪潮汹涌澎湃……总
的来说林墉的艺术是时刻跟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可
以说,他的作品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几十年来中国社
会政治理念的嬗变轨迹,以及这种嬗变对艺术创作
的某种影响和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个体艺术理想的艰辛努力。

作为一位长期备受关注的艺术家和广东美术界的领导者,林墉的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以及他个人本身,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更是研究广东以至中国新时期美术的重要文本。

林墉是岭南派著名人物画家,对岭南派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同时依旧保持自己的风格,即使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盛行于中国,盛行于广东的时候。

在西方艺术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艺术经历了“五四新美术运动”提倡西洋画,到30年代的“尊孔读经”、反对“五四”新文化的逆流。

广东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祥之地,政治革命推动了美术革命的发展,不少“岭南派”画家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关系密切,“岭南派”标榜的“新派画”尽管有着种种不足和缺陷,革新的姿态却给予南中国画坛以巨大影响。

大革命失败以后广东复古风气炽盛,为对抗复古潮流,在广东地区最早出现“全盘西化”论的明确主张。

20─30年代广东地区爆发新旧中国画的争论,以“国画研究会”画家为代表指责“岭南派”画家剽窃抄袭日本画,从而否定“岭南派”画家革新中国画的探索。

“岭南派”画家则坚持“新派画”的立场,以对抗“国画研究会”画家为代表的传统派势力。

广东地区新旧中国画的论争是当时“西化”与“反西化”潮流斗争在美术领域的反映。

我认为“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美术”不等于“西方美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从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世界的现代化已呈现多种模式并存和竞争的多元化格局,即使在西方世界,现代化也形成多种模式并存和竞争的多元格局,我们
要借鉴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种现代化经验,走出一条本民族的现代化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