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通过内战,俄国和日本通过改革,德国和意大利通过统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较为全面地战胜了封建势力,因此前一阶段较突出的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间的矛盾不再是本阶段的主要矛盾。
本阶段在国际关系方面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更重。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等。
第二,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英、法等国发展缓慢,美、德、日等国经济发展迅速,这改变了它们之间力量的对比,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局势。
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它们之间不断地扩军备战,战争危机加剧。
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是局部战争,1914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争霸战争。
在整个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
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俄国转移。
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1.“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极大地威胁和冲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因而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结果遭到失败。
但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却先后失败。
第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斗争高涨,如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和埃及“华夫脱”运动等。
这些冲击了西方的殖民体系,一些国家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殖民国家被迫改变统治策略,如英国被迫承认其自治领的内政外交独立自主,国联实行“委任统治”等。
第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其中,英法争夺欧洲霸权斗争激烈;美国妄图控制世界,欲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由于双方实力均无明显优势,最终相互妥协退让,确立了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出现了和平发展的短暂局面。
2.进入3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意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妄图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英、法、美等国出于种种原因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
美、英被迫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行列,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由此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时期其他矛盾从属于这一主要矛盾。
整个这一时期,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大搞金元外交,逐步参与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对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逐步代替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二战”后至今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从1945年至50年代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时期。
“二战”给世界历史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和整个旧殖民主义的衰落。
美国在战争中迅速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垄断资产阶级急于谋求世界霸权,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并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广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
为此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组成了北约政治军事集团。
与此同时,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东欧、中国、朝鲜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诞生。
194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结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从60年代至70年代,是两大阵营解体与三个世界格局出现时期。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
同时,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裂,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中心。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称霸所代替,它们构成第一世界;亚非拉独立国家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构成了第三世界;美、苏两国各自盟国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它们既不同于超级大国,又不同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两者中间,构成第二世界。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3.从80年代至今,是两极格局趋向崩溃,国际关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从60年代至70年代的10年间,世界多极化的局面已经出现,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日本和西欧共同体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增多,美国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影响西方盟国。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与指挥,要求独立自主,积极与西方发展关系。
第三世界不断发展,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完全崩溃。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问题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欧洲格局或美苏争霸格局。
急剧变化中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革命的巨大推动,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存的关系日趋明显。
这一切都说明,在新的国际格局里,不会只有一个中心。
【专题结构】一、英国霸权地位的兴衰:英国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在近代史上有“日不落帝国”之称。
其霸权的兴衰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6-18世纪中期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时期。
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向海外发展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
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荷兰、法国及英国也走上殖民扩张的舞台,它们不但取代了西、葡两国的地位,而且互相争夺海上霸权,最后取得胜利的是英国,1588年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有力地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实力。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国会颁布《航海条例》,先后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
结果,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从荷兰手中取得纽约殖民地。
而且英国从此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在“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刚一确立,英国就开始了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长期斗争。
战争波及世界各地:在北美、非洲及印度。
法国战败,在印度的势力被英国排挤,在北美,英国夺取了法国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土地。
至此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综上所述,从16世纪末起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了殖民霸权地位。
2.18世纪晚期至“一战”前,殖民霸权地位发展和巩固阶段。
18世纪晚期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经济实力,为其霸权地位的稳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世纪初,英国为了打击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野心,多次纠集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最终打败了法国。
在随后的维也纳会议上,竭力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19世纪中期,英法工业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为了同俄国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商品市场,并使其成为其半殖民地,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这场战争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木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英法在土耳其和世界各地的势力大大加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壮大,霸权政策的推行,英德矛盾日益激烈,英国放弃了长期实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与法国、俄国结为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
并在“一战”中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
3.“一战”至“二战”结束,英国殖民霸权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