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一…~————————————————————————————————————————————————————————1——————————————————————————————————————一
交已经与经济和安全并列为美国的三大外交政策 目标①。另外,于群专门研究r美国对日本的政 策②。 关于冷战期间美国对苏东的政策:时殷弘的 《激变战略与解放政策》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美国 对苏东的“激变战略”、“解放政策”和“演变而非革 命”政策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这些政策的具体运
④
五、后冷战国际关系研究
冷战结束已近lO年,学者们对冷战后的国际 关系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涉及重大 事件,战略探讨,伙伴关系,地缘政治,也涉及一些 重大的理论问题,如:主权问题,安全问题,全球化 过程中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问题,以及国际格局 中的“极”与均势理论问题,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都 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关于“极”的概念,有的学 者认为。“极”的根本问题是霸权,是由若干国家主
⑦
时殷弘:《激变战略与解放政策——冷战时期美
国政府对苏联东欧内部状况的政策》,《世界历史》1995年 第3期;《促进苏东变革——从设想到政策(1953一1955)》, 《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美国与苏共二十大》, 《南京大学学报》J996年第3期;《美国与南斯拉夫50年代 初内政改革方向问题》,《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l期; 《苏联东欧内部变化与美国的政策》,《世界历史》1997年第 6期;《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南京大学学报》】998 年第1期。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 成》,《历史研究》1996年第l期;李晓岗:《美国的难民政策 与冷战外交》,《美国研究》J999年第J期。
霜木:《冷战起源刍议——兼论意识形态在国际 参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的学术报道“改革
关系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⑤ 开放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年”;关于“无极”的看
法,也可参见叶江:《解读欧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 苏欧关系》,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79—28l页;关于
①
张宏毅主编:《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人民出版
社1993年;周琪:《美国人权外交及有关争论》,《美国研
究》1998年第l期。 ② 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6年。 ③
张小明:《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北京语言学
院出版社1994年;《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有限公司1998年;《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
白建才:《美苏冷战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⑥
张盛发:《论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上海
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叶江:《斯大林的战后世界 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有关的争论,参见《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冷战起源与 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万 方数据
150
史学理论研究
导世界,2l世纪不是“极”主导的世界。“两极”、“多 极”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今后的世界将向“非极 化”、“无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不 能忽视“极”的作用,“极”是客观存在的力量中心. 不能把“极”等同于霸权,中国作为一极使“极”的传 统内涵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还有的学者认为当今 是一种“准多极”的世界⑤。 另外,学者们也开始撰写后冷战国际关系的著 作。如: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的《后冷战国际关
—————————————————————————————————————————————————————————————————————————————————————————————一——————————————————————————~
目标出发对中共和中国革命态度的转变过程。杨 奎松认为,美苏冷战的爆发给中共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历史机遇,使中共得以不战而得到东北的部分地 区和重要的苏联援助,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影 响。张小明认为美国对中苏同盟态度的转变过程. 不仅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以 苏联为核心.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所谓“中国威胁” 的错误估计。孟庆龙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 意识形态最浓,最热衷于进行核讹诈,但始终未把 对华冷战上升为热战的原因(1)。 关于朝鲜战争与冷战的关系:除了上述所说沈 志华的著作对此有所论述之外,张民宪、萧石忠认 为朝鲜问题是导致杜鲁门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之 一。,崔丕、侯文富研究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81/l 号文件,认为该文件的形成使亚洲的冷战完成了向 热战的转变,也引发了美国政府对皿洲战略的论 争②。 英国与冷战的关系:郑启荣、孙洁婉认为1949 —1954年的英国对华政策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和 英美特殊关系的制约下进行的,不能对其评价过 高。李世安则对英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的看法 提出质疑,认为在杜鲁门主义出台之前,英国没有 制定正式的冷战政策.冷战的起源应该从美苏争霸 中去寻找⑧。 另外,霜木提出“冷战”的概念并不能涵盖战后 的世界历史,它只强调r军备竞赛对峙的一面,忽 视_『和平这一时代潮流.是不科学的.应当用“冷和 平”或“核和平”更贴近现实④。
5期。 ②
张民宪、萧石忠:《1943一1950年美国对朝鲜问题
的政策演变》,《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崔丕、侯文 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l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 《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③
郑启荣、孙沽婉:《试论1949一1954年英国对华政
策的演变及其动因》,《世界历史》1995年第6期;李世安: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准多极”的看法,可参见余正粱等:《大国战略研究:未来 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第五章第l节。 ⑥
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冷战后国际关系》,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 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用。于群通过对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 的分析,认为该文件完成了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新 经济防卫政策的制定,成为美国以意识形态为标准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冷战的重要工具。李晓 岗对冷战中的美国难民政策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一 政策始终受到意识形态的指导,而其人道性则受到 强权性所主导⑦。 关于美苏冷战与中国的关系:张盛发撰文论述 _『随着冷战的爆发,斯大林从维护苏联安全的战略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学理论研究 HISTORIOGRAPHY QUARTERLY 200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cllyj200102016.aspx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149
四、冷战国际史研究
90年代随着各国档案特别是苏联档案的解密, 以及国际学术界对冷战研究的新成果,我国学者对 冷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并在1999年形成了一个 研究冷战国际史的高潮。主要体现在当年在首都师 范大学召开r‘‘冷战起源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 并在会议前后发表_r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对冷 战中的一些问题进行r专题论述。 在冷战国际史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 是张小明的《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和《冷战及 其遗产》.前者是我国学者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凯 南遏制思想的专著.后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分 专题讨论r冷战史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 些富有启发性的看法④。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 林与韩战》和《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通过对朝 鲜战争的研究而对冷战年代中的中国与世界之关 系的专题探讨㈣。白建才的《美苏冷战史》和黄正 柏的《美苏冷战争霸史》则是冷战通史性著作⑤。 更多的学者集中探讨r以下一些问题。 关于苏联与冷战爆发的关系:张盛发认为,斯 火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必然要导致新的 世界大战的演说是苏联方面进行冷战的信号与举 措之一,冷战是美苏双向的斗争过程,只提美国和 两方发动冷战的证据失之偏颇。叶江认为,斯大林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两个平行市 场理论.这一-理论指导苏联在二战后有限扩展势力 范围,而美国误认为苏联的行动是向全球扩张共产 主义,并用全面遏制的方法与苏联对抗,从而导致 冷战爆发。但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两个 平行市场理论不能完全概括斯大林的国际关系理 论。由于苏联要建立的是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 系完全“异质”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因此美国 对苏联采取全面遏制的政策是正常的,不存在美国 决策者时苏联意图的误解问题⑧。
系》一书,分专题论述了冷战结束后至1998年的国
际关系。对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也有专书 予以论述⑥。
六、现代国际关系史著作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撰写方面:主要有方连庆
①
张盛发:《从消极冷漠到积极支持——论1945~
1949年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立场和态度》,《世界历史》 1999年第6期;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 影响》,《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 盟的认识与反应》,《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孟庆龙:《艾 森豪威尔政府对华冷战外交探析》,《世界历史》1997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