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作者:福克纳高飞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在对《我弥留之际》细读的基础上,从小说内容和文学模式两方面,梳理出小说的传统特性,从女性意识的拓展与小说手法的革新两方面,概括出小说的现代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传统;现代;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verts the stereotype of the binary conflict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proves that under the coat of modern forms,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from within. As I Lay Dying, on one hand,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 in the novel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 and literary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it generalizes the modernity from the wid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of expressive means. It concludes that,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is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Key words: tradition;modernity;Faulkner;As I Lay Dying
一引言
“传统”与“现代”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对立命题,许多人简单片面地认为传统与现代水火不容,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二者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互为依靠,对立而又统一于作家的创作实践中。
文学的发展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中得以发展,在这二者之间相互背离又互为依靠的张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成就文学的经典。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一个处在二十世纪文学变革时代的作家,他既是美国南方传统文学的代表,也是现代派的杰出文学大师,他将现代主义的方法与传统文学结合后,改用现代主义的形式来表达民族和传统的精髓。
《我弥留之际》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颠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二者融合的一部文学经典。
二、传统性的承继
众所周知,作为每一位处在特定时空的作家,其写作无可避免地受到当下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反映时代的脉搏,记录时代的变迁。
《我弥留之际》正是这样一部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部杰出小说,在它奔涌的意识流下,流淌着作家所承继的古老而悠久的文学传统,作家力图用古老的文学传统重新架构现代美国社会生活。
福克纳经常自称“乡下人”或“农民作家”。
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通过这些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乡村人物的塑造,福克纳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南方深沉的乡
土情感。
在他塑造的众多乡村人物中,他没有一味的美化或是完全丑化人物,取而代之的是,他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得他塑造的乡村人物形象具有了某种普遍性,书中人物面临的困境也象征着人类面临的困境,《我弥留之际》中一家人正是现代经济下乡村生活的缩影。
小人物的优点与缺点都被如实的记录下来。
例如从安斯身上读者可以看见普通人的懦弱,对金钱的吝啬,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冷酷,而另一方面,还是这个安斯,他坚守对妻子的承诺,排除万难,把亡妻的遗体送回娘家入土为安。
仅以此一人物为例,福克纳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可能不是那么美好但却很真实的小人物形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安斯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他的遭遇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整个人类的遭遇。
可以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表现的是他一直以来所钟爱的传统的农民形象,传统的农民意识,传统的农村风俗习惯,而正是由于他对传统的坚持,使得小说人物的塑造呈现出艺术的真实性,从而也使得作品具有了反映普通人性的普遍性特征。
三、现代性的探索
福克纳生活在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他的小说也不可避免受到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他将南方社会中的传统和乡土素材同工业社会中的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将现代的意识和表现形式融入传统生活方式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现代人生存的领悟和发现。
不止于此,他主动迎接在新形势下“小说已死”的挑战,在小说题材的拓展上,在小说技巧的革新上,均有意识地做出了先人一步的探索。
他很好的把南方农村的传统意识与工业经济下的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一个特定时空下的特定人物为切入点,反映带有普遍性的人性特点与人类困境。
这样一种把传统与现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手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主义概括,而应该是一种继承了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现代性。
作为一位极为关注美国现实的严肃作家,福克纳自然会注意到20世纪女性意识的发展,并在他的作品中加以表现。
作为《我弥留之际》小说女主角艾迪虽然嫁给了一个“乡下人”,却没有在家相夫教子,而是继续着教师这份职业,保持着女性婚后的经济状况与自我意识的相对独立,并作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即使在她死后,她的影响仍然在家庭成员间发挥作用。
而就其婚姻而言,她也是走在了她所处的时代的前沿,她不是美国南方传统意义上的淑女或者是贤妻良母,她有一段婚外情并产下一个私生子,这样一个与传统相比显得另类的女性形象拓宽了对女性意识的认识,从她身上折射出一种复杂而别具特色的人性,作者对以她为代表的新女性既有赞美也有批评,并试图为处在变革困境中的女性探索出路。
此外,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作者使用了诸如意识流,时序倒置,多角度叙事等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而这些颠覆了传统表现形式的新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很好地传达了主题,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我弥留之际》现代主义的外衣下,裹着作者对传统的继承和坚持,传统与现代看似矛盾却不露痕迹地融合于小说之中。
同时,这种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颠覆二者对立的创作也恰好体现了现代人的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困境心态——一方面寄希望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
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怀有一丝眷恋,难以割舍。
而身处在一个极具文学创新的年代,福克纳的南方背景和家族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冲撞下,洗尽铅华,表现出一种更高层面的带有某种本质意味的“真实”,这也使得福克纳的小说既饱含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感,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能够登堂入室,成为经典,而他的一生不遗余力的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探索,可以说是为当时和后代作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光辉的榜样。
而这也正是我们探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的初衷所在:借以揭示一名伟大作家的非凡所在。
参考文献:
[1] 肖明翰.《福克纳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78
[2] 李文俊.《威廉·福克纳》.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1
[3] 肖明翰.《福克纳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78
[4]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李文俊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61
作者简介:高飞,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