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区间施工测量方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1 河口大世界站~玉湖站区间设计概况 (1)1.2盾构区间总体筹划 (1)第二章编制依据 (2)第三章编制原则 (2)3.1测量管理目标 (2)3.2质量指标 (2)3.3施测原则 (2)3.4准备工作 (3)第四章地面控制测量 (5)4.1平面控制网复测 (5)4.2水准测量 (7)4.3联系测量 (9)4.4陀螺定向 (10)4.5陀螺定向注意事项 (10)4.6陀螺定向的误差分析 (11)第五章、隧道内施工控制测量 (12)5.1 地下控制测量 (12)5.2 洞内加密导线的布设 (15)5.3 高程控制测量 (16)5.4 水准控制测量 (16)5.5点位埋设及保护措施 (17)第六章、盾构测量 (19)6. 1盾构施工的坐标系统 (19)6.2导向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应用 (20)6.3导向系统数据输入和复核 (21)6.4盾构机零位姿态校核 (22)6.5洞门钢环中心定位 (23)6.6盾构始发、到达测量 (23)6.7始发架的定位 (24)6.8反力架的定位 (24)6.9掘进测量 (24)6.10移站测量 (26)6.11管片成型测量(管片姿态测量) (26)第七章测量精度保证措施注意事项及重难点 (27)7.1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27)7.2注意事项及重难点 (29)7.2.1地面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29)7.2.2联系测量注意事项 (29)7.2.3地下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29)7.2.4盾构导向系统的注意事项 (30)7.2.5人工复测 (30)7.2.6测量数据处理注意事项 (31)7.2.7本工程测量重难点 (31)第八章、贯通测量 (31)第九章、竣工测量 (32)第十章、人员组织和仪器配置 (32)根据工程进度情况随时增加仪器和人员。
(33)第十一章、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33)12.1测点的安置原则与保护 (33)12.2测量仪器设备保障与操作规范 (34)12.3测量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34)第十二章、复核制度 (34)第一章工程概况本标段为玛丽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4标,包含河口大世界站~玉湖站区间隧道(下穿玛丽江)、玉湖站、玉湖站~东方站区间隧道,共1站2区间。
1.1 河口大世界站~玉湖站区间设计概况河口大世界站~玉湖站区间设计里程为CK11+991.270~CK13+695.177,全长1703.907m,设置1个联络通道,1个联络通道及泵房。
隧道外径Ф6200mm。
线路出河口大世界站后沿松北大道向东,后转向东北方向并在太阳大道下穿行到达玉湖站。
该区间平面整体呈L形,共两个转弯曲线,曲线半径分别为R=400m、R=600/700m;区间竖向呈“V”型,最大坡度为26‰,覆土厚度约为14.5~20.5m。
附图2-1 区间平面示意图。
1.2盾构区间总体筹划本区间采用2台土压盾构,两台土压盾构机分别从玉湖站小里程端始发,向河口大世界站掘进,到河口大世界站明挖段解体、吊出。
盾构区间筹划见表1-1所示。
表1-1 盾构区间筹划第二章编制依据本方案的主要编制依据:1、设计院提供的线路设计图纸《河口大世界站~玉湖站区间》,图号206-JG/01-(03)-00和206-JG/01-(03)-122、《城市规范测量》GJJ/T8—201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4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77、《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8、《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9、玛丽市地铁2号线5标交桩资料10、《中电科玛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测量管理办法》第三章编制原则3.1测量管理目标测量质量管理目标是确保本标段建(构)筑物、设备、管线安装按设计准确就位,在线路上不产生因施工测量超差而引起修改线路设计从而降低行车运营标准的后果。
3.2质量指标1.在任何贯通面上,暗、明挖隧道贯通中误差为±50mm,高程贯通中误差为±25mm.2.隧道管片不侵入建筑限界,设备不侵入设备限界。
3.建(构)筑物,装修和设备、管线的竣工位置误差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二〇〇三年修订版)和玛丽轨道交通施工验收标准规定。
3.3施测原则(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要求;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高程控制网,以控制网为依据,确保冰太区间联测精度达到要求。
(2)按照测量规范要求,测距的同时进行光电三角高程测量用于边长投影,观测过程中进行了温度及气象改正,仪器的加、乘常数同时也自动加以改正。
(3)隧道内平面测量标志全部采用强制对中标志,可以有效地消除对中误差。
因受施工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会有短边出现,此时对中误差对角度观测影响特别明显,可采取加强测回数和测回间重新整平仪器的方法,有效削弱对中误差。
(4)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往返施测。
(5)对测量数据,由两人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以进行校核。
(6)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7)观测工作严格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8)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精度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3.4准备工作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测量人员通过对总平纵断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坐标,其次了解现场测量坐标点与建筑物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并且在车站施工场地两端布设稳固的强制对中桩点A1、A2与地面精密导线点联测作为近井点。
隧道里的导线点全部用强制对中,以减小对中误差。
严格执行三级测量复核制度。
2、测量仪器的选用项目测量组常规仪器采用徕卡TCR402,盾构导线系统采用1″级仪器。
公司测量队进行控制测量时,采用TS60或TS30等0.5″级仪器。
高程控制测量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
测量中所用到的仪器,必须送到具有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和校准,在检测和校准合格后满足观测精度要求才可以投入使用。
3、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记录必须保持原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记录数字正确、清晰,内容完整、工整,测量精度必须达到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具体有如下几点要求:1)、施工中认真做好导线和水准线路的复测工作,至少两个月复测一次,确保各导线点和水准点的稳定。
2)、独立复测由业主交给的导线点和地面主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自已的加密控制点或施工放样测量作业,按规范埋设测量桩点并定期复测。
3)、为保证工程顺利进展,适当加密或改善地面控制点,务求有较多的“多余观测条件”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4)、放样工作特别关注保证端头井处隧道的空间位置,确保不修改线路设计,确保限界净空需要。
5)、对每个工序的测量作业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提交测量报告,经测量监理核准后,方允许后面工序的操作。
6)、接受和配合测量监理检查工作,以及对施工控制测量项目进行的阶段性复核和抽检工作。
7)、按照要求对第三方测量单位交桩及施工场地内已复测桩点重点保护。
8)、测量的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作出,严禁事后补记补绘;测量资料不允许涂改,不合格时进行补测或重测。
9)、测量过程必须有可追溯的详细文字记录,内容包括测量仪器编号及名称、人员分工、测量读数、计算、结果,控制桩使用情况,气候、日期、主测人、复核人等。
10)、利用已知点进行引测、加点和工程放样前,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即已知点检测无误或合格时,才能利用。
11)、设立测量小组,施工放样坚持复核制,以确保点位正确。
复核制包括两个方面,即内业复核和外业复核。
只有在内业和外业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12)、测量的人员和仪器必须有绝对的保证和相对的稳定。
所有参加测量的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建立各测量人员的岗位负责制。
测量仪器必须年检,在有效期内使用,同时加强对测量仪器的管理。
第四章地面控制测量4.1平面控制网复测工程开工前,第三方测量单位将本标段内GPS平面控制点、精密导线点、高程控制点点位的资料,以书面并现场领桩的形式,交给承包单位。
交接时根据控制测量成果对各种点位及资料清点、查看、复核,并做好记录。
交桩记录应详细注明缺桩、桩撅损坏等情况、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并由各方签署交接桩文件确认资料。
并对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复测结果上报第三方。
复核第三方测量单位提供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无误后,沿线布设加密附合导线网和加密附合水准路线,保证在始发井和吊出井附近都有分别至少有3个精密导线点和3个精密水准点。
并定期进行全线复测工作,并延长到相邻标段,保证地面控制点无误,使得联系测量精度更高以满足施工要求。
在车站底板砼施工完成后,对地下控制点进行联系测量,并将联系测量成果报告上报监理和第三方测量单位,并报请第三方测量单位进行复核,检核无误后则采用控制点成果指导盾构机施工。
平面控制点测量采用已知GPS控制点DT15、DT16、DT17、DT18、和DXII053、DXII054、DXII055、DXII059、DXII60、五个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
见图4-1平面导线观测示意图。
图4-1 平面导线观测示意图根据本标段的工程特点,利用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在场区内按精密导线网布设加密点。
加密导线点埋设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1、 n 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2 、 附合导线路线超长时,宜布设结点导线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超过8个;3、在精密导线网结点或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水平角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附合导线两端的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时,宜联测两个卫星定位控制点方向,夹角的平均观测值与卫星定位控制点坐标反算夹角之差应小于6";(2)方向数超过3个时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3)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2 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4)附合精密导线或精密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不能大于计算的值。
n m W ββ2±=(5)精密导线网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n f f N M ββο14、精密导线网测距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距离测量除应执行本规范表4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4-3的规定。
表4-3 距离测量限差技术要求(mm)注:1)、(a+bd)为仪器标称精度,a 为固定误差,b 为比例误差系数,d 为距离测量值(以千米计);2)、 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