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橡胶材料-第5章 软化与增塑体系

橡胶材料-第5章 软化与增塑体系


染性好;
2015/1/22
石蜡油
19
环烷烃油
概念
把环烷烃的碳原子数为30~45%者称为环烷烃油;
性能
介于石蜡烃油和芳香烃油之间;
2015/1/22
环烷烃油
20
芳香烃油
概念
把芳香烃原子数在35%以上者称为芳香烃油;
性能
芳香烃油与二烯烃类橡胶及CR、NBR等极性橡胶有较好的混 溶性,混炼加工性能好,能增加胶料粘性,并使硫化胶保持较 高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但有变色性和污染性;
脂肪油系 软化(增塑)剂
脂肪酸:硬脂酸、油酸、蓖麻酸、月桂酸等 脂肪油:柿子油、亚麻仁油等植物油及植物油热炼的聚合油等 油膏:黑油膏、白油膏 松焦油、松香 萜烯树脂、妥尔油等
动植物油系
松油系
酯类化合物 合成物系 2015/1/22
苯二甲酸二酯类:如DBP、DOP等 脂肪二元酸二酯类:如DOS等 脂肪酸酯类:油酸丁酯等 磷酸酯类:如TCP等 聚酯类 14
石蜡烃油
64~69 28~33 2~3 100~500 0.86~0.88 90~121 好 一般 一般 好 差 差 不良 无 优越 无 优良 优良 低 较高 较低
环烷烃油
41~46 35~40 18~20 100~2100 0.92~0.95 66~82 好 好 好 一般 差 差 好 很少 好~优越 无~很少 好 好 中等 高 中等
第五章 软化与增塑体系
软化增塑剂的分类及 常用品种的性能
1
5.1 橡胶增塑剂的概念
• 增塑剂又称为软化剂,是指能够降低橡胶分子链间的作用 力,改善加工工艺性能,并能提高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降低成本的一类低分子量化合物。 • 过去习惯上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分为软化剂和增塑剂。软化 剂多来源于天然物质,常用于非极性橡胶;增塑剂多为合 成产品,多用于极性合成橡胶和塑料中。目前由于所起的 作用相同,统称为增塑剂。
原聚合物的门尼粘度 充油聚合物的门尼粘度 S .P. 原聚合物的门尼粘度
5.8 软化增塑剂的分类及常用品种的性能
5.8.1、软化增塑剂的分类 5.8.2.1、石油系软化(增塑)剂
5.8.系软化(增塑)剂 5.8.2.4、脂肪油系软化(增塑)剂 5.8.2.5、酯类增塑剂 5.8.2.6、低聚物 5.8.3、新型增塑剂
化学性质对SBR性能影响
饱和烃
2015/1/22
26
石油系操作油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芳香烃油
35~41 11~29 36~48 2600~15000 0.95~1.05 32~49 优良 优良 优良 尚可 好 一般 优良 无 不良 不良 尚可 尚可 高 最高 较高
石 油 系 操 作 油 的 一 般 和 性 能
25
化学性质与使用性能
石油系操作油的化学性质
沥青质
氮碱 第一亲酸物 第二亲酸物
和混合物,此外还含有链烯烃以及少量的氧、氮、硫等元素与烃
形成的各种杂环化合物或取代物;
使用性能
链烷烃油 环烷烃油 芳香烃油
2015/1/22
18
链烷烃油
概念
通常,把链烷烃的碳原子数占整个油的总碳原子数的50%以上 者称为链烷烃油或石蜡烃油;
性能
石蜡烃油与二烯类橡胶的混溶性一般 与极性橡胶的混溶性差 与低不饱和的丁基、三元乙丙橡胶的混溶性好,有利于压出操 作,能改善硫化胶的生热、弹性和耐寒性能,不变色性和不污
5.5 增塑剂与橡胶的相容性
2.增塑剂与橡胶相容性的实验预测 • 研究发现,在不饱和橡胶中使用增塑剂时,增塑剂的不饱和性高低对 增塑剂和不饱和橡胶的相容性有很大影响。增塑剂的不饱和性越高, 增塑剂与不饱和橡胶的相容性越好。测定增塑剂不饱和性的方法是测 其苯胺点。 • 苯胺点:同体积的苯胺与增塑剂混合时,混合液呈均匀透明时的温度。 • 苯胺点越高,说明增塑剂与苯胺的相容性越差,不饱和性低。
12
5.8.1 增塑剂的分类
2. 按来源分: • 橡胶工业中所用的软化增塑剂的品种很多,根据来源大致 可分成: 矿物油系、动植物油系及合成物系等几大类,具体见下表:
2015/1/22
13
石油系 矿物油系 煤焦油系
芳香烃油、环烷烃油、石蜡烃油 机械油、高速机械油、锭子油、变压器油 重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石油树脂等 煤焦油、古马隆树脂 煤沥青、RX-80树脂
5.6 增塑剂作用机理
2.极性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 极性增塑剂增塑极性橡胶时,极性的增塑剂低分子的极性部分定向地 排列于橡胶大分子的极性部位,对大分子链段起包围阻隔作用,从而 增加了大分子链段之间的距离,减小了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大了 大分子链段的运动性,从而提高了橡胶的塑性。
ΔTg=kn
k—与增塑剂性质有关的常数;n—增塑剂的摩尔数。
11
5.8.1 增塑剂的分类
1.根据作用机理分: • 物理增塑剂:增塑分子进入橡胶分子内,增大分子间距、 减弱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链易滑动。
• 化学增塑剂:又称塑解剂,通过力化学作用,使橡胶大分 子断链,增加可塑性。 • 大部分为芳香族硫酚的衍生物,如2-萘硫酚、二甲苯基硫 酚、五氯硫酚等。
2015/1/22
见表
软化增塑效果好、来源丰富、成本低廉,能在各种通用型橡胶中使 用,橡胶工业中使用最多的软化增塑剂; 为改善胶料加工性能而在混炼时加到橡胶中的石油系油品,称为 “操作油”或“加工油”; 在合成橡胶制造时,为降低成本和改善胶料的某些性能,直接加到 橡胶中的油品,其用量在15质量份以上时称为“填充油”,14质量 份以下时也称作“操作油”;
2015/1/22
16
石油系
矿物油系 煤焦油系
芳香烃油、环烷烃油、石蜡烃油 机械油、高速机械油、锭子油、变压器油 重油、凡士林、石蜡、沥青、石油树脂等
煤焦油、古马隆树脂 煤沥青、RX-80树脂
脂肪油系 软化(增塑)剂
脂肪酸:硬脂酸、油酸、蓖麻酸、月桂酸等 脂肪油:柿子油、亚麻仁油等植物油及植物油热炼的聚合油等 油膏:黑油膏、白油膏 松焦油、松香 萜烯树脂、妥尔油等
2015/1/22
21
物理性质与使用性能
主要物理性能指标
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实例(表5-3)
2015/1/22
22
主要物理性能指标
具体指标
主要有: 初沸点、闪点、粘度、凝固点、苯胺点、相对密度
指标内容
初沸点:能反映油的挥发性; 闪点:是指释放出足够蒸汽与空气形成的一种混合物在标准测试条件下, 能够点燃的温度。操作油的闪点与橡胶硫化、储存及预防火灾有直接的关 系,同时也可衡量操作油的挥发性。表示油中低沸点馏分的情况; 凝固点/粘度:取决于油的分子量以及烃的种类和含量; 苯胺点:苯胺是极性化合物,测定苯胺点可知油的极性大小;苯胺点越 低,油中含芳香烃越多,越高,含烷烃越多;在此基础上,分子量高的, 苯胺点也提高。 相对密度:在石油工业中通常是测定60℃下的相对密度。当橡胶制品按 重量出售时橡胶加工油的相对密度就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芳烃油相对 密度大于烷烃油和环烷烃油的相对密度。橡胶加工油常常是按体积出售, 而在橡胶加工中则按重量进行配料。
• • • 苯胺点 在试管内线加入5~10 mL苯胺后,再加入同体积的试料,然后从下部 加热,直至出现均匀的透明溶液,此时的温度谓之该油的苯胺点。 芳香烃类增塑剂的分子结构与苯胺最接近,易溶于其中,故苯胺点最低。苯 胺点低的油类与二烯类橡胶有较好的相溶性,大量加入而无喷霜现象。 相反,苯胺点高的油类,需要在高温时才能与生胶互溶,所以在温度降低时 就易喷出表面。操作油苯胺点的高低,实质上是油液中芳香烃含量的标志。 一般说来,操作油苯胺点在35~115℃范围内比较合适。
2015/1/22
3
5.3 对增塑剂的要求
• • • • 增塑效果好,用量少,吸收速度快; 与橡胶的相容性好,挥发性小、不迁移; 耐寒性好,耐水、耐油、溶剂; 电绝缘性好,耐燃性好,无色、无毒、无臭,价廉易得。
2015/1/22
4
5.4 橡胶增塑的方法
提高橡胶可塑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物理增塑法:加入物理增塑剂 化学增塑法:化学增塑剂 机械增塑法:通过机械剪切作用,提高可塑性。可单独应 用,与前两种方法一起使用时,效果更好。
2015/1/22
2
5.2 增塑剂的作用
1.改善橡胶的加工工艺性能: a.通过降低分子间作用力,使粉末状配合剂更好地与生胶 浸润并分散均匀,改善混炼工艺; b.通过增加胶料的可塑性、流动性、粘着性改善压延、压 出、成型工艺。 2.改善橡胶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降低制品的硬度、定伸 应力、提高硫化胶的弹性、耐寒性、降低生热等。 3.降低成本:价格低、耗能省。
5.6 增塑剂作用机理
1.非极性增塑剂作用机理 • 非极性增塑剂增塑非极性橡胶时,由于分子量小,无规渗透于大分子 之间,增大了分子间的距离,削弱了大分子间作用力,使大分子间滑 移容易,流动性提高。 • 增塑剂的加入会降低橡胶的玻璃化温度Tg,Tg下降值与增塑剂的体积 分数有直接关系:
ΔTg=kφ1 k-常数;φ1—增塑剂的体积分数
5.5 增塑剂与橡胶的相容性
1.增塑剂与橡胶的相容性 • 相容性是指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时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相容性好, 两种物质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强。橡胶与增塑剂的相容性很重要,若 相容性差,增塑剂则会从橡胶中喷出,甚至难于混合、加工。橡胶与 增塑剂的相容性的预测方法是采用溶解度参数(δ)。在不考虑氢键 和极化的影响下,一般橡胶与增塑剂的溶解度参数相近,相容性好, 增塑效果好。 • 橡胶的增塑可以看成是低分子增塑剂溶解于橡胶中的一种过程,可利 用聚合物—溶剂体系的相应规律来分析橡胶与增塑剂的相互作用。 • 吉布斯自由能 ΔG=ΔH-TΔS ,若ΔG<0,溶解能自发进行,相容性好 • 溶解焓变:ΔH=υ1υ2(δ1-δ2)2 • υ1、υ2—橡胶、增塑剂的体积分数 • δ1、δ2—橡胶、增塑剂的溶解度参数 • 因为溶解过程ΔS>0,所以要使ΔG<0,ΔH应尽可能小,因此δ1、δ2 要接近。
相关主题